第230章 晋升少将,前途的无限可能
作品:《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230章 晋升少将,前途的无限可能
“鉴于鲁路修.冯.亨特准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东线战场屡立功勋,战绩卓著。
以第6集团军参谋长身份,协助鲁普雷希特元帅完成基辅包围战、伊斯坦布尔包围战两大决定性歼灭战役,实现了第6集团军与友军协力歼敌280万人之伟业。
且经波茨坦军事学院高级研修班深造、学术成果卓异,现由总参谋部提报、经陛下圣裁,擢升鲁路修.冯.亨特为陆军少将,暂时仍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待高加索方向战事结束后,另有任用。”
这一幕,发生在1916年3月22日的柏林。
在这个星期三的早晨,法金汉上将在总参谋部的大会议室里,亲自宣读了对鲁路修的晋升决定。
旁边的与会将军、军官们,也都在仪式结束后,纷纷向鲁路修表达了祝贺。
“恭喜啊,鲁路修少将!你已经是帝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非贵族出身少将了。”
“什么话!鲁路修少将可是正儿八经的男爵,有什么非贵族不贵族的。”
“好吧就算我说错话了,你知道我的意思不就行了!不是任何邦国的王室成员,但26岁就做到将军,从腓特烈大帝时代以来,怕是也从未有过吧!”
一群跟鲁路修关系还行的将军,七嘴八舌地惊叹着。
他们要是知道鲁路修还虚报了2岁年纪,其实才24周岁,不知会作何感想。
也有其他几个军官,职场嗅觉比较灵敏,他们从法金汉上将宣读的晋升令最后那几句话,琢磨出一些潜台词,于是就跟鲁路修套近乎道:
“总参谋长可是说,待高加索战区的战事结束后,另有任用。看来,这是给鲁路修少将稍微几个月时间交接工作、很快就要调来我们总参谋部了,到时候大家就是一起工作的同僚,还要互相学习才好。”
此言一出,很快得到了一些同僚的附和,旁边一个军官立刻认真地分析道:
“是啊是啊,听说第6集团军1月份的时候就打下了罗斯托夫州全境,2月份也只是短暂休整,月底之前拿下了塔曼半岛周边的全部亚速海沿海地区,也就是克拉斯诺达尔大部。
这个月,听说又把北高加索余脉西端的苏乎米、索契这两个黑海港口一拿,等于是占据了克拉斯诺达尔全境。等鲁路修回到东线后,只要主持翻越高加索山脉、对敌高加索战区的最后一战就行了,还不是两个月就能搞定?如果不拿达吉斯坦和车chen,直插高加索山南,估计两个月都不用。
鲁路修少将,那我们就五月份见了。”
这些人竟非常乐观,认为鲁路修现在3月下旬晋升少将、即刻返回前线。5月底就能完成东南线战事,然后回来,进入总参谋部跟大家成为同僚。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吹捧,鲁路修当然是虚怀若谷地全部婉拒了。他姿态很端正地谦逊道:
“大家过奖了,陛下和总参谋长的意思,我们还是不要随便揣测的好,让我晋升少将,这也是陛下和总参谋长的信任,我只管做好分内的工作,至于将来的调任,不是我该关心的。谢谢大家的美意。”
众人有的以为他是真谦虚,也有些以为他不过是假惺惺不想落人口实。一番繁文缛节虚礼客套后,鲁路修总算顺利脱身。
……
不过,所谓的脱身,也只是从总参谋部暂时脱身。
晋升结束之后,刚离开参谋部,鲁路修就接到一个通知,说是皇帝召见,让他立刻过去。
鲁路修自然无法推辞,又让司机开着他那辆bmw轿车,直奔波茨坦宫。
一番通传后,鲁路修很快就顺利觐见了。
“你那篇最终版的论文,朕已经仔细看过了。写得很不错,也让朕看到了一种结束战争的新模式、新办法——
不用彻底武力征服敌人,只要让露沙的人民不愿意再打仗、让布列颠尼亚和法兰克的士兵拒绝再发起进攻,战争也就有可能结束了。”
威廉皇帝没有玩虚的,一见面就坦言他确实很赏识鲁路修的那篇文章,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更是一份可以指导帝国脱困方向的国策蓝本。
鲁路修诚恳致谢:“陛下实在过誉了,自古知易行难,我这点浅见,相信帝国有不少有识之士都看见了,只是他们没有总结出来,或是无暇总结。而就算看到了这个方向,要想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并且最终实现,又谈何容易。”
皇帝顿了顿,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道:“朕准备等高加索方向的战事结束后,就调你进入总参谋部,这次你不会推脱的吧?你在东线的谋划,朕允许你亲自完成,也相信你是那个能够把高加索战役完成到最好的人。
但是高加索之后呢?按照你的规划,此后帝国需要的不再是夺取露沙人的土地,因为露沙人靠近沿海、能够轻易夺取、轻易维持我军后勤补给线的地区,都已经夺得差不多了。
除非直接海路对圣彼得堡发起登陆战,或是用海运掩护北路的陆军陆上进攻彼得堡。但那样的话,就会陷入双方各自数百万人的大兵团绞肉战。露沙人的人力资源今年应该还没枯竭,还不如继续贯彻封锁更好。
而你,如果不来总参谋部,仅仅留在第6集团军,又怎么可能统筹得好对露沙全国的封锁工作?”
威廉皇帝说这话的时候,鲁路修居然都有点感动了,差点儿以为威廉皇帝彻底变成了明君。
要不说人性是复杂的呢,威廉皇帝虽然外交上比较狂,经常愚蠢惹祸,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自然也是真心想要变好,想要励精图治的。
既然重用鲁路修有利于国家,皇帝也就真心在想办法、如何充分把鲁路修的才略发挥好。
皇帝其实已经察觉到鲁路修跟巴里亚系的特殊关系了。
这种关系或许是源自奥利奥人和巴里亚人的亲近;或许是源自南方人都是天zhu信徒而北德诸帮是新jiao的路德宗;又或许仅仅是感戴鲁普雷希特公爵在鲁路修最初起于草莽时的知遇之恩。
虽然具体原因是什么,皇帝分析不出来。但他看得出,鲁路修更倾向于为巴里亚王国效力、而非直接为普罗森主导的帝国效力,有种“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拧巴感。
如果威廉皇帝熟悉东方文化、能看过三国演义的话,或许他就会用曹操和刘备争夺关羽的事迹来类比今时今日的处境。至今为止,鲁路修都像是一个“通过被皇叔所用,来间接为汉帝所用的附庸武臣”。
但不管皇帝是否完全理解鲁路修的戒心,这都不妨碍皇帝还想努力一下,让贤才直接为自己所用。
面对皇帝的诚心招揽,鲁路修也有些紧张。
他心里其实也清楚,真要说“昏庸”或者“英明”,其实威廉皇帝也没有明显比鲁普雷希特公爵差的地方——除了外交层面喜欢得罪人这个点以外。
鲁普雷希特公爵,就一定是什么明主么?未必,最多因为本位面鲁路修先入为主、证明了自己的神异,所以公爵对他言听计从,变得虚怀若谷、开明纳谏。
如果鲁路修一开始就向威廉皇帝证明了自己的神异,皇帝也是有可能对他言听计从的。
但鲁路修也知道,自己之所以一直不愿意直接为皇帝所用、被披上皇帝近臣的身份,主要原因是他担心未来结束战争时,皇帝是必须退位的。
哪怕皇帝在本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再多做错什么,但他最大的问题,是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几年,已经惹下太多祸、积下太多仇恨值了。
布列颠尼亚人非要跟德玛尼亚死磕到底,这个根子就是皇帝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的海军竞赛。偏偏皇帝还不知低调,一开始就雷声大雨点小、有战斗力的军舰没造多少,仇恨值倒是拉了一大堆。
如果将来要实现停火,说不定敌人的条件之一就是皇帝退位,或者说,只有皇帝退位了,敌人才觉得面子上过得去了,他们为此次大战死了几千万人、国家倒退了好几年,总算赶下去一个德玛尼亚的皇帝,这个象征性意义能够让他们觉得这场仗没白打。
一个仇恨值越高的人,下台时能够拉走的仇恨值自然也越多。
鲁普雷希特公爵和巴登大公不需要比皇帝英明,他们只要比皇帝少做少错,履历相对清白一张白纸,这就够了。
未来的政治,本来就不需要皇帝或是国王多英明,只要他们名声别太臭别乱惹祸就好。
好在这些念头,看似纷繁复杂,但在鲁路修心中也已经琢磨过好多次了,最近几个月他更是一直在反思。
所以他只是略一转念,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决定了:既然皇帝诚心诚意重用自己,那就先把眼前皇帝希望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给做好。等做完这件事情后,只要皇帝的期待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走,那就再为他多卖命一段时间。
但自己必须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能完全顺着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飘了,或者打赢后又想扩大战争、最后有自爆的风险,那自己就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总而言之,就是给皇帝做事可以,但那是为了帝国,不是为了私交。如果皇帝虚心纳谏,自己就继续干,如果皇帝不纳谏,自己就以辞职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这样天下人就会看到他鲁路修并非谄谀佞臣,而是是非分明的诤臣!刚正不阿,犯颜直谏!
彻底念头通达后,鲁路修当下表态道:
“陛下知遇之恩,我无以为报。既然陛下觉得将来把我调到总参谋部,可以更好地全局统筹对露沙封锁事务,我当然不会拒绝。
只是我以为,帝国目前的军事协调架构,并不适合做好这件事情,恐怕会辜负陛下的期待。”
威廉皇帝没想到鲁路修会这么回答,也不由来了几分兴趣,好奇地追问:“哦?那你想怎么样?不妨直言,为什么现在的军事协调架构,不适合统筹对露沙的封锁?”
鲁路修:“众所周知,要想彻底封锁露沙,未来不仅要打赢高加索战役,也需要海军的配合。露沙人已经在摩尔曼斯克拼死建造海港,相信在这样不计代价不惜人命的狂造下,很快就会建成了。
同样的,连接摩尔曼斯克港和圣彼得堡的铁路,应该也会在今年上半年通车。帝国需要在天气回暖前,做好掐断北极航道的准备工作。这就可能需要海军冒险出击、找到合适的战机削弱布列颠尼亚皇家海军。
或许还会需要地中海方向的我海军与盟国海军也搞出一些动作,诱使布列颠尼亚和法兰克的海军分兵,给北海与挪威海方向创造敌军舰队兵力短暂虚弱的契机。
而陆军也要配合,在露沙人其他的命脉上下手。比如,高加索战役结束后,露沙人会彻底放弃吗?我看未必。未来帝国能在高加索方向取得优势,唯一的可能性就在于我们拥有黑海制海权、可以通过海运直接抵达巴统港,而无需走陆路翻越大高加索山。
可如果敌人放弃了大高加索山的黑海一侧,坚壁清野往大高加索山的里海一侧退缩呢?海军是不可能进入里海的,露沙人却可能有伏尔加河内河炮艇舰队,可以从阿斯特拉罕进入里海。所以里海的航运权和制海权必然是永久属于露沙的。
到时候,敌人会重新占据后勤优势,而他们如果南北夹击波斯,在波斯和伊拉克地区重新打通援助航道,则露沙依然有可能恢复外援回血。这时候,就需要陆军进一步劳师远征、支援波斯、扑灭伊拉克的布军,乃至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奥斯曼人领土上的反抗军……
所以,要想实现‘彻底封锁露沙’这个宏大计划,光靠陆军和海军都是做不到的,必须协调陆军和舰队。陛下指望把我放在陆军总参谋部,就完成如此宏伟的工作,恕我实在难以做到。”
后世经常有人把德系的总参谋部,和丑系的参联会议作对比,还煞有介事地比较“到底是总参谋长权力大,还是参联会议的首席权力大”。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没法比,因为德系的总参谋长再大,其实也是有一个前缀的,他事实上是“陆军总参谋长”。
哪怕是赫尔穆特.毛奇时代,总参谋长也管不了海军。只是因为德系国家往往是绝对陆权,陆军太庞大了,海军不那么起眼,也就没人关注到这其中的区别。
地球位面丑国在二战中设置的“参谋长联席会议”,那可是跨军兵种的,是陆海军乃至未来的空军的参谋长,都要参加这个会议,然后需要一个跨兵种的总协调人。
丑国设置参联会,就是因为海陆联合作战太难协调,如果没有这个会议,诺曼底登陆也好,太平洋一堆登陆战也好,都没法统筹了。
鲁路修现在不需要搞大规模登陆,但皇帝希望他想办法封锁露沙,这事儿没有海陆军全力协调是肯定做不好的。
所以,他顺理成章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皇帝也没想到他胃口那么大,暗暗有些吃惊:“什么?让你进陆军总参谋部还不够?你还要协调海军?那你指望担任多大的官职?”
鲁路修:“官职不重要,我也不需要陆军或海军的指挥权,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要执行如此宏伟的计划,至少需要一个海陆军跨兵种的协调者。这个协调者让别人担任也行,都是为了帝国,让我给他打杂也行。”
皇帝这才回过神来,协调者的官职级别和军衔倒是确实不用太高,完全可以定性为一个联络人性质的存在。
于是皇帝再三思忖,最后决定私下里向鲁路修许诺:“那你先回东线,在高加索好好干,打好今年全面封锁露沙的第一枪。你已经是少将了,如果这一枪再打得好,给其他战区和兵种树了个样板,朕自然不会吝惜官职。
到时候,就让你以少将军衔、担任‘陆海军作战协调处处长’,没有直接指挥权,但是可以帮忙制定陆海军协调作战的方案、列出需要陆军或海军配合的兵力和资源,呈报战争部审批。
不过,这种事情毕竟前所未有,所以这个‘陆海军作战协调处’暂时不作为常设机构,只是为了封锁绞死露沙而设置的一个临时机构。等露沙崩溃、或是封锁行动部署周全不再反复后,这个机构就有可能撤销,到时候,朕自然会另外再给你新的职务。”
威廉皇帝也担心这个机构设置之后,万一运作过程中权力慢慢膨胀,将来尾大不掉不好控制。
所以一方面压低其级别,就好比古代人用六百石俸禄级别的刺史去监督两千石俸禄级别的郡守,就是怕刺史尾大不掉、变成州牧那种庞然大物。
同时,还随时想着事情办完之后,就把这个临时机构撤了,以免后患。
鲁路修当然不会有任何意见,这就跟皇帝达成了君子默契。
随后,他就该先去一趟慕尼黑,拜见一下最近在那里休假的鲁普雷希特公爵,请示一些未来高加索作战的具体事务准备,然后就要跟随公爵东返前线了。
对于皇帝的直接招揽,公爵肯定也能够理解的。
当然公爵要是真的担心,非要再想点办法把鲁路修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那也是公爵自己多心,跟鲁路修没有关系。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