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退役產品的新光辉,仿星器「羲和」
作品:《一人之下:墨家巨子不擅炼器》 第213章 退役產品的新光辉,仿星器“羲和”
看著实验室那触目惊心的巨型坑洞,斯宾塞的眉头拧成了死结。
整个地面连同仿星器和部分建筑一起被挖空搬走,这种行径简直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任性!
翡翠学会那边,解释工作简直是地狱级的难度。
“算了!”他烦躁地一挥手,放弃了挣扎。
“就说我们动用了超重型平板车,把整个实验室连同地基一起『打包”拉走了!”
反正那些超越凡人理解的“超凡力量”,迟早要走到台前。
斯宾塞索性破罐子破摔,懒得再费心去编织什么冠冕堂皇的藉口。
与此同时,另一边,韩舒的仿星器正以风驰电般的速度,被运进了华北暗堡深处。
巨大的山体內部空间,仿佛是为了容纳仿星器而刻意开凿,此时终於迎来了它的真正使命。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天璇,等离子体实验室的线路系统记录下来了吗?”韩舒问道。
天璇带著一丝狡点的坏笑,声音里透著得意:“当然。”
“既然是购买了对方的『商品』,那附赠一套线路接通方案,也算是售后服务吧?”韩舒心里嘀咕,可不觉得自己有剽窃对方科研机密的嫌疑。
天璇迅速调取了所有记录,开始精確模擬仿星器运作所需的一切环境参数。
为了配合山体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韩舒转去机墟蓬莱岛的生產线,加快製作一批新型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自始至终的使命,都是奉献给可控核聚变这种“无限能源”,就像是韩舒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看过的动画片的主人公一?
那些在星际中漂流航行,不断找寻“无尽能源”的赛尔机器人一样。
仿星器运作的环境开始有条不紊地建设。
从德国买来的装置虽然被淘汰关停了七年之久,但期间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却没有放任它在角落中生锈,诚如接待员所说,定期的保养维护工作无比到位。
算上研发费用,这个曾打破多项世界记录的大傢伙,让德国人的耗资至少超过了五亿欧元。
这也是韩舒为什么觉得两千方欧元的售价无比实惠的原因。
当然,这也不排除德方实验室的负责人想通过卖人情来拉拢关係的嫌疑,所以提供了如此低廉的价格。
嵌入山体的暗堡实验室前,十几名科研人员正围在一起,疑惑地听著入口处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敲打声和沉闷的卡扣声。
“韩头不是领命去处理各大流派的禁制问题了吗?这是回来搞什么大动作?”有人低声嘀咕,脸上写满了不解。
“不知道啊···之前山体內部一直在进行『深蓝”的训练工作,现在又不知道添置了什么新玩意儿。”另一人猜测道,语气中带著几分好奇。
几人越想越好奇,但没有收到进入山体內部的命令,哪怕心痒难耐,也没有人敢贸然上前去窥探,暗堡並非是单纯的研究机构,这里规矩森严,容不得半点逾越。
另一边,韩舒在搭建仿星器运行环境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这玩意儿的能耗远超预期,以至於到了不得不去和国电协调的地步。
韩舒几乎能够预见到,日后这项研究一旦真正启动,將会是烧钱如烧纸般的恐怖现状。
因为目前的仿星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消耗者”,而非“能量產生者”。
它更像是一条通往“无限能源”的道路,而不是这条道路的终点。
驱动超导磁体、维持加热系统以及各种复杂的辅助设备,本身就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聚变装置,包括仿星器和托卡马克在內,都还处於这个“净耗能”的探索阶段。
“想进来就进来,鬼鬼祟崇的干什么?”韩舒的声音从山体深处传来,显然注意到了入口处那几道徘徊的身影。
被点名的研究员们顿时一阵尷尬,汕笑著迈著步子,小心翼翼地摸了进去。
对他们而言,好奇心是无论如何也压制不住的,因为韩头儿手底下那经过改良的神格武装,加之那些自动化、智能化到极致的精良机器傀儡,早就令他们这些资深科研人员心悦诚服了。
当他们看清內部的庞然大物时,终於有人惊呼出声:“这···这莫非是仿星器?!”
“韩头,你一个人在这里捣腾这东西?”那人脱口而出,但话音刚落,立刻就察觉到自己问了一个蠢到极致的问题。
因为那些围在韩舒身旁的机器人,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超一个普通的科研团队。
除了缺乏人类思维的灵光闪现,这些铁皮疙瘩几乎没有任何缺陷。
不!
这么说也不对!
暗堡的研究员们在心里猛地驳斥了自己之前的想法一一韩头手中的造物,是有灵魂的,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像是拥有智能与协作能力的生命体。
“既然认识,都知道这东西是干什么的吧?”韩舒回头问道。
“知、知道。我们只是没想到韩头步子迈得这么大。哪怕加上异人的手段,聚变能源都算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考验啊。”
“可惜是买来的··:”
韩舒忽然轻声感慨了一句,语气中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
此言一出,旁边几名下属差点一口老血没喷出来。
这玩意儿能买到手,已经是对人脉和財力极大的考验了,莫非韩头刚买到,就惦记著自己仿造一个?
这简直是得陇望蜀。
“嘿嘿,韩头啊,饭得一口一口吃嘛,谁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一位研究员乾笑著劝道,试图缓解这突如其来的“凡尔赛”气氛。
韩舒没有回话,只是安静地审视著眼前这台从德国购得的仿星器。
踏实安稳,一步一步次第而上,这些道理他都懂,也知道说得没错。
但他心里总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感觉,一种深藏的不踏实。
或许,这就是杨庆教授口中所说的“卡脖子”的真正含义吧。
“拆了它。”韩舒突然一声令下,语调平静,惊得几个研究员猛地打了个寒颤。
“韩头,咱这可没有会组装的人。真拆了,您得去西南请好多专家来才行!”
话音方落,旁边一位同事赶紧拿胳膊肘顶了顶说话那人,低声斥责。
“你以为你在和谁说话?”
“你在和迄今为止,圈內手艺最为过人的机械师说话。”
韩舒不出所料地勾起唇角,轻笑道:“没关係,我脑海中已经记录了它內部的造法。
只要形成图纸,这世界上就没有我造不出来的东西。”
很多东西不是一张图纸能解决的,但对韩舒来讲,一张图纸有时候能解决大部分事情说完,他身边的机械人蜂拥而上,效率惊人地开始拆解仿星器。
不过短短十几分钟的功夫,原本庞大的装置便化作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零件和线路,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整个实验室。
韩舒检查著场外线圈的材质,就地盘坐思考起来。
根据图纸復刻原型仿星器,根本不算难事,解决掉它运行中所面对的几个关键难题才是重点。
要使氢的同位素克服相互之间的巨大静电斥力並发生聚变反应,需要將它们加热到极高的温度,通常是上亿摄氏度,这甚至比太阳核心温度还要高数倍。
想要在地球上创造並维持如此极端的超高温环境,同时防止等离子体接触到任何容器壁,是巨大的技术难题。
这需要强大的加热系统和精密的磁场约束技术,同时对材料的耐受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即使温度足够高,如果燃料粒子不够密集,聚变反应发生的频率也会非常低,无法產生足够的能量,密度过低会导致能量损失大於能量產生。
而达到了高温和高密度之后,就要考虑等离子体被约束的时间,假如时间太过短暂,它就会迅速冷却或逃逸,聚变反应便无法持续。
“要考虑的东西有点多啊。”韩舒心里想著。
不过身为德国7x装置的原型,他目前所拥有的仿星器该有的东西都有,目前最合適的做法便是对其中部分组件进行升级。
完成改造后,甚至能实现一次不亚於7x成果的点火。
韩舒没有將步子迈得太大,开始著手各个组件的升级工作,几个研究员见状不再打扰,安安静静地退了出去。
韩舒驾轻就熟,率先从熟悉的材料领域入手,很快基於“碳基超导材料的超导磁体的项目提上了日程。
通过对分子结构和“端”粒的操纵把持,想要在材料上更进一步並非难事。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韩舒多方共进,一方面自己进行材料研究,而相关成果立刻转入“墨生科技”去验证可行性,生產出来的导线,一出厂就会转入华北暗堡的山体实验室d
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在新年到来之前,仿星器完成了线圈的组装升级。
被密密麻麻的线圈所包裹的钢铁巨兽,此时看起来越发美丽动人,韩舒不再单纯以仿星器称呼它,而是將其命名为“羲和”。
“韩头儿,能够尝试通电了吗?”
这段时间,暗堡研究员同样关注著“羲和”的状態。
韩舒站在装置旁,仰头观察著。
“先测试线圈改造后的效果,还是全部升级后一同测试?”
从机关师的角度出发,或许更注重“整体”运作的性能,但一个连退役產品都架不住的改造线圈,还有必要进行下一轮的实验吗?
韩舒面临的问题很简单,只不过在人类能源的终极命题前,他有点不自信了。
“韩头儿?”几个下属满怀期望地问道。
同时,全程参与了升级项目的机器人“机魂”也开始骚动,显然他们对自己手底下的装置充满了期待。
韩舒思索片刻,点点头。
“开始实验。”
“是!”几人干劲十足地吆喝起来,各自守在了工作岗位。
按照韩舒的预测,第一次实验不必太激进,能够確定外场线圈的最大磁场强度,可以突破天璇模擬的理论值界限即可。
第二点,则是要室內等离子体的温度能超过一亿摄氏度。
维持的时间,当然越长越好。
实验命令下达,阀门开关打开,伴隨著刺耳的喻鸣,外场超导线圈的电流逐渐放大,逐渐逼近了韩舒最新材料的超导临界点。
天璇接收的磁场强度值不断攀升。
根据她模擬推断的结果,极大值要突破50t,才算实现了升级项目的初步目標。
“结果出来了。”
“超过了53.”
天璇清冷的声音在韩舒脑海迴荡。
看著头儿脸上露出的喜色,几个研究员同样变得欣喜雀跃,很明显,他们可以朝著下一个实验环节迈步了。
接下来的时间中,韩舒始终闭著眼,通过神魂中的天璇来记录著一系列的参数。
“羲和”內部磁场形態微调成功··
氢气注入,微波加热启动,等离子体成型,在磁场挤压下,以微妙的频率颤动著天璇根据光谱去反推温度,流淌在“羲和”体內的氦气,温度毫不意外地突破了上亿的界限。
时间,一秒,两秒,三秒··!
韩舒猛地睁开眼。
视线紧紧凝聚在他身上的下属们,看见他脸上展露了一丝满含欣慰的笑容。
“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欢呼声充斥在整个实验室內,这些平日喜欢端著的研究员,全然放下了架子,像是幼童玩闹般,牵著彼此的手欢喜蹦跳。
韩舒看著热闹欢腾的场面,差点气笑了:“你们当中有几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嘛,就跟著在这儿蹦?”
“韩头,我们看见你高兴,我们也跟著高兴啊!”
“不只啊韩头,我们在见证你创造歷史啊!”几人大吼大叫道,充分发挥了“气氛组”的完美作用。
“只是阶段性的胜利。”韩舒强调了一句,不过成果足够喜人。
见证歷史啊,说得好。
韩舒轻声重复著,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眼前的“羲和”上。
虽然仅仅是完成了部分的升级改造,可它已然像是真正的“太阳女神”,在这山体实验室中燁燁生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