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第三架飞机结算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第241章 第三架飞机结算
虽说《扬子晚报》、《瀋阳日报》等报纸关於“第一倒爷”的报导已经被第一时间掐断,但毕竟已经发行过一版,尤其是《瀋阳日报》,发行范围直接辐射东三省,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酝酿,即便不关注社会新闻的人,也几乎都听说过这件事。
更何况,对於黑河的市民们来说,这件事还发生在自已的家乡,那就尤其受他们关注了。
尤其前段时间还有人在海关口岸持刀抢劫,这就更勾起人的兴趣了。
因此这段时间,但凡听闻过这个消息的人,都会纠集亲朋好友来看热闹,他们也不图发財,就是想看看那位被奉为“中国第一倒爷”的能人究竟长什么样。
但也有不长眼的东西想要碰碰运气,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地痞流氓,但凡上得了台面的人,基本上对这次中苏交易都有自己特殊的了解渠道。
別说林书平这两趟没现身,就算现身了,他们也会多以结交为主,而非持刀劫掠,那可太傻帽了。
毕竟在东三省稍微混出来一些东西的人,都知道这批货是由国家计委紧盯,从中苏上方开始牵线,到最终出货,全程也就一个多月的商榨时间,而且这批货运的量非常大,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插手。
也不可能插手,火车里装的不是现金,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全都是不太值钱的轻工业品,根本不值得犯险,更何况,谁特么拉得动这成吨的货物?
所以很多人对这次交易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林书平这个人。
能把这么多轻工业品运到苏联,而且是合法合规,一般人可没这能耐。
正当武兆跟海关人员交涉的时候,不远处围观的人群里突然衝出来一群穿著军大衣的年轻人,大概七八人左右,领头的一个寸头青年,嘴里还叼著半截香菸,他一边快步向武兆这边走来,一边从大衣怀里掏出一份长方形的物件,而那物件被报纸包裹著,看那形状,好似一把武土刀!
“小心!”
原本就心惊胆颤的马德胜,注意到这一幕,心臟顿时就提到了嗓子眼,立即大声提醒武兆原本没怎么注意,此时听到马德胜的吶喊,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一群人快步朝自己走来,领头的一人叼著根香菸,盯著自己大声问道:“是林书平吗?”
武兆一愣。
旁边的海关人员见状,立即大声呵斥道:“你们要干什么?”
“干什么?请林先生去我那喝杯茶!”领头青年一笑,直接一抬手,手中的物件就横在胸前,然后另一只手把表层包裹的报纸给抽出来,最终,一柄亮的刺刀就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现场顿时一片骚乱,有人开始惊叫起来。
叶戈尔站在不远处都屏住了呼吸。
海关人员立即拿起对讲机开始摇人,他一边摇人,一边色厉內茬的对那群人呵斥道:“他不是林书平!你们找错人了!我劝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不然后半辈子就只能在牢里度过!”
持刀青年嘿嘿一笑,根本无视海关人员的窜组,一个箭步就要衝过去劫持武兆,在他眼里,武兆不管是个人气质还是穿著,都不像是个简单的人物,且此人乘坐那一百个火车皮从布市过来,定然就是那身价亿万的第一倒爷!
只要把对方抓回去,稍微勒索个三五百万,就足够兄弟们下半生衣食无忧了!
至於更多的,他们既不敢想,也想像不到。
正当他身先士卒,带头衝锋,全身肾上腺素激增,整个人都开始兴奋起来的时候,忽然他就看到那位“林书平”,慢悠悠的从腰间掏出了一个乌漆嘛黑的东西—”
待他看清了那黑玩意儿,下一刻,他浑身打了个激灵,脚步瞬间来了个急停,双手也是瞬间高高举起来。
他满脸惊恐,正准备说什么,就听“”的一声巨响。
“误会—”
持刀青年嘴上的话还没完全喊出去,就猛地低下头来,然后一脸惊恐的看向自己的胸口。
在那里,突然就莫名多了一个小窟窿,而只是几秒钟,温热的鲜血就瞬间染红了衣物。
下一刻,几乎要室息的疼痛感,传遍全身。
他腿一软,一下子瘫倒在地,捂住自己的胸口,哆哆嗦嗦的喊道:“误会你大爷啊——.兄、兄弟们,咕嚕嚕,他只有一把枪,咕嚕嚕,上,都给我上啊——””
他越说越没力气,说到一半时,就已经喘个不停,同时血液涌上喉咙。
到了最后,他几乎声若蚊蝇,差点咽气儿。
然而他身后的那群愣头青年,在看到“眾生平等器”的那一刻,连想都没想,直接就撒丫子四散跑开了。
特別是看到领头的都直接倒地后,一个个脚上就跟踩了风火轮一般,直接狂奔到人群中,根本就没听到持刀青年的喊话。
就算听到了,也绝对不回头。
现场已经乱作一团。
海关人员呆呆的看著武兆那把手枪,有些欲言又止,回想起刚刚武兆开保险、上膛、
射击一气呵成的专业动作,他最终还是没开口询问。
我国全面禁枪是在1996年,因此当下很多地方都还保有枪枝,而且数量惊人,尤其是乡野地带,各种自製土枪猎枪泛滥,虽然有管制,但却並不严格。
而黑河地带,又紧靠苏联,只要有钱,各种枪枝弹药都能轻而易举的搞到。
比如武兆手里这把托卡列夫手枪,就是从苏联黑市淘来的,这把枪在国內也有仿製型號,通常被称为“54手枪”。
此时,不远处乌央乌央的传来警笛声,派出所的公安来了。
当下是1988年,海关方面还没有部署缉私警,而缉私部门要到九十年代末才会成立所以,海关人员虽然之前在对讲机里摇了人,但也只是通知到了本部门的工作人员。
经由他们通知派出所,这才等待了公安同志的到来。
同志们在询问了详细经过后,就立即封锁了事发现场,並通知救护车把倒地的持刀青年带走。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武兆,有人上前询问武兆的枪枝来源,但武兆却是让对方稍等,而后便掏出大哥大,拨打了一个號码,让对方接听后,他甚至连笔录都没有做,直接就毫髮无伤的离开了现场。
这一幕让全程关注现况的马德胜,直接就看的膛目结舌,立即就意识到眼前这年轻人绝对是他这辈子都可能触及不到的贵人,当即便转换了態度,殷勤走上前嘘寒问暖。
武兆没搭理他,招呼叶戈尔重新回到列车上一道离开。
两百辆摩托车全部都在一个个车厢中塞著,他安排销赃的人已经在黑河火车站蹲守,只要列车抵达黑河火车站,这趟生意便差不多完成了。
另一边,龙一、龙二完成了这趟任务,正准备离开,就被武兆叫住。
他一边走过去,一边从身上掏出那把托卡列夫手枪,想了想,最终递给看起来比较靠谱的龙二,“你应该就是於蒙吧?”
“你认识我?”
龙二一证,於蒙是他本名,可自打来了东北,他都没有自报过家门,对方怎么知道的?
另外他看著对方递来的手枪,眼皮微跳,满脸不解的问道:“您这是?”
“我之前说过,我跟林先生是好友,我叫武兆,这第一批货的配送,其实就是我陪著林先生过来的。”
武兆笑了笑,再次把手枪递过去:“这把枪你拿著,里面还有七发子弹,回京城后,一定保护好林先生,林先生现在风头正盛,很容易被人凯,一定要確保他的人身安危。”
龙二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手枪接过来,道了声谢,並郑重道:“一定不负所托。
武兆笑著跟龙二与龙一握了握手,然后便跟叶戈尔离开。
而龙一和龙二在当天下午也乘坐火车离开了黑河,前往哈尔滨。
中途,龙一问道:“这把枪要不要上报?”
“上报就算了,但应该告知林先生,根据《枪枝管理暂行办法》,我们是可以合法佩戴枪枝的,更何况我不久前还考了持枪证。”
包厢內,龙二看了看手里的傢伙式儿,有些喜悦的说道:“真不错!我知道这把枪,苏联產的托卡列夫手枪,,看起来的確跟54式很像。”
龙一闻言,以为事实確实如此,便不再对此事討论。
但实际上,龙二虽然说出了事实,但却掺了点水。
1981年4月25日正式施行《国家枪枝管理办法》中,虽然的確对各级单位和部门合法配枪做出过详细规定,规定了工厂、医院、学校等单位的保卫人员,可以佩戴政府配发的枪枝,且个人最多不超过两支。
但前提必须是经过政府同意配发的枪枝,而非龙二手里的这把走私货。
不过在九十年代之前,民间私藏枪枝泛滥,民兵依然盛行,单单1994年统计的数字,就显示全国统计在册的合法民用枪多达200余万支,所以就算龙二持有枪枝,也並没有什么问题,只需要在使用前,把手枪向公安报备即可。
“怎么?羡慕了?”
龙二此时看出龙一眼中的艷美,他笑著说道:“这把枪我回去上交给林先生,由他来持有或重新分配,到时候你积极一些,说不定这把枪就给你佩戴了。”
龙一闻言,连忙道:“別,我怕擦枪走火,还是你带著吧。”
两人相视一眼,都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们当过兵,少则四年,多则八年,在部队里也经常练枪,如今退伍了一身枪法反而无法有效展示,而今拿到这把枪,反而都有些爱不释手。
很快,当两人从黑河乘坐火车抵达哈尔滨,又从哈尔滨转车,经过十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了燕京。
与林书平匯合后,两人事无巨细的匯报了此行的所有行程內容,包括所见所闻,最后,当龙二把手枪拿出来的时候,直接把林书平看的眼皮子直跳。
虽然他前世也曾在海外摸过手枪,但在国內,他还是如此近距离看到一把真实的手枪呈现在自己眼前。
颇有些不真实感。
但听完前因后果后,他也稍稍安心,询问得知当下持枪合法,於是他想了想,最终还是把手枪交给龙二:“你拿著吧,回头记得去派出所报备一下。”
龙二闻言,神情略显激动,立即接过手枪后,然后敬了一个標准的军礼,“保证完成任务。”
“这算什么任务?”
林书平笑骂道:“行了,注意別擦枪走火,出了事儿我可不给你擦屁股。”
“林总放心,我手很稳。”龙二激动莫名,大打包票。
此时林书平召集来龙三、龙四,吩咐两人提前前往哈尔滨,准备去检验第四趟,也是最后一趟货物。
然后他就马不停蹄的带著龙一、龙二,乘坐川航客机,前往双流机场,去申请下发第三架图-154客机的出让资金。
不得不说苏联民航局还是很讲信用的,只要在海关经过苏联方面检查货品无误,立即就会安排新客机起飞。
林书平抵达双流机场的时候,第三架图-154民航客机已经停在机场有一两天时间了,而且已经被榕城双流机场的维修工程师们全都检查了一个遍,再次確保了飞机的机身和零部件的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派遣的四名飞行员和维修师,目前已经完全驻扎在了榕城双流机场,並且每天他们都会对中国飞行员和维修师进行培训,一天两节课,雷打不动,甚至还被榕城航空工业学校邀请,前往大学讲课。
这四名苏联来的航空专家,在榕城可以说是备受尊敬。
他们甚至颇有点流连忘返。
毕竟当下苏联的整体社会环境崩坏,即將到了解体的边缘,他们甚至都不能正常的按时拿到福利和薪水,而在中国期间,他们被好吃好喝的招待,完全是度假与享受。
林书平在等待徐彬伟的间隙,恰逢苏联航空专家间在培训,他也凑个热闹过去听了一会儿。
但只一会儿,便觉得索然无味。
隨便扫了一眼听课的飞行员们,心里琢磨著將来是不是要请一个信得过的飞行员过来。
毕竟他有航空经营权,搞一架私人飞机玩玩也不过分吧。
正在胡思乱想间,徐彬伟终於来到办公室,並带来了林书平心心念念的第三笔图-154
民航客机结算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