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撕不碎的红绸》(55k)

作品:《我的时代1979!

    第106章 《撕不碎的红绸》(5.5k)
    傍晚,陆秀兰把晒好的红薯干装进布袋,往建军背包里塞:“路上饿了吃。”
    许志国蹲在院里给建军的军靴上油,动作仔细:“到了部队别硬扛,伤没好利索就跟领导说,家里不用你操心。”
    许建军在一帮摇头:“爸、妈,别忙了,东西太多了也不好拿。”
    “那能一样么,你在外面的和在家里的可差的多了!”
    “你妈说的对,这事听你妈的。”
    许成军笑着说:“还有我给大哥带的‘上海牌’也得给大哥揣着,不能都让爸一个人都抽了。”
    “爸,这可得给我带着,我弟弟从上海带来的,那可不得了!”
    “你们两个臭小子,白养你们!”许志国自是在一边吹胡子瞪眼睛。
    全家顿时笑坐一团,将离别的愁绪都冲散不少。
    一旁,
    晓梅把画满服装设计草图的本子放进挎包,封面上写着“上海,我来了”。
    许健军默默地收拾东西,眼神停留在爸妈白了一半的头发上。
    许成军靠在门框上,望着眼前的家人。
    当炊烟绕着屋檐转,当笑声漫过院墙,那些战争留下的伤疤、时代刻下的迷茫,好像都在这烟火气里慢慢舒展了。
    夜深时,许成军被窗外的动静吵醒。
    月光透过窗棂,他看见父亲蹲在石碾子旁,给建军缝补磨破的军袜。
    母亲站在灶台边,往保温桶里装煮好的鸡蛋。
    晓梅把绣着向日葵的蓝布褂子迭好,轻轻放进建军的背包。
    他悄悄躺下,听着屋里的絮语,忽然明白:所谓故乡,就是无论走多远,总有扇门为你留着灯,总有群人盼着你归期。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许建军就坐上了大巴车去向了蚌埠。
    走之前,他没说太多只是深深的看了眼父亲、母亲、弟弟和妹妹。
    最后,单独拍了拍许成军的肩膀:“你那小说改完了之后,写的不错,好好写,到上海也好好学。”
    “晓梅单纯,你照顾好她,我这个当大哥的没用,家里靠你了。”
    “放心吧,哥,不用惦记家里。”
    “最主要的是要在南边好好照顾自己。”
    许健军听完爽朗的大笑。
    “成军也是个男子汉了!有你这话哥放心。”
    说着,轻轻抱了抱许成军,扔给许成军手里一个信封,不等许成军反应,扭头上了车。
    大巴车开远了,尘土飞扬,身边传来“呜咽”地哭泣声。
    陆秀兰终究是没忍住,抱着许志国放声大哭,连带着一旁的许晓梅也开始抽泣。
    许成军打开信封,里面是一迭毛票、粮票、工业票。
    还有一封短信。
    许成军扫了一眼,立刻合上,悄悄地揣进了裤兜。
    ——
    中午,吃完饭后。
    许成军回屋又埋头写起了小说。
    他在这部小说的叙事逻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1979年的国内的战争题材小说叙事多以“中国军人”为唯一视角,呈现“我方正义、敌方邪恶”的单向度叙事。
    而许成军在这本书非线性叙事通过视角切换与时空交织,融入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等多元视角,让 1979年的历史叙事从“独白”变为“对话”。
    打破“时空线性”的逻辑,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由流动重构历史场景,让“主观记忆”取代“客观时间”成为叙事核心。
    有点类似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逻辑。
    他将后世的一些文学理论和流派做了“跨流派融合”。
    现代主义意识流、巴赫金复调理论、后现代主义、创伤研究理论.
    许成军不是为了炫技。
    也不是追求“叙事技巧的先锋性”,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 1970-1980年代中国的“历史复杂性”与“人性深度”。
    以复调理论为例,这一理论关键在于“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思想与声音,作者不强行赋予‘正确立场’”。
    许成军通过非线性叙事让“中国军人、越南士兵、后方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平等呈现。
    在1979年谅山战役的同一战场产生了双重视角。
    许建军视角:“红绸包着的合土包不能丢,这是思源的念想”
    阮文孝视角:“鲜血染红了纱布,我们为什么又要开枪?”
    两个视角通过“红绸”这一意象在同一时空碰撞,许成军未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两种声音自然对话,区别于传统战争小说的独白式叙事。
    有利于挖掘人性。
    至于什么应用西方理论?
    拜托现在这些理论一大部分还没出来。
    我用的是中国古典文论转化的辩证和拓展思维
    这叫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新现实主义文学。
    许成军在沉思时,
    许晓梅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到了许成军身侧,拿起来许成军的稿件,一页一页地看着。
    “哥,你这小说都写了快二十万字还没写完啊!”
    “还早呢,我准备写个长篇,估计要三十万字以上了。”
    “哇,这么厉害,哥加油!”
    许成军揉了揉眉头,他也没想到第一篇长篇小说竟然给了军旅题材。
    在叙事结构上、写作逻辑以及主题上他都做了相当大的突破。
    内容上有许建军的亲身说法以及参考前世国内外大量的军旅题材作品。
    融入了电影《芳华》、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静静的顿河》的一些元素,同时参考了《高山下的环》《纵深地带》《阮氏丁香》《中越战争 1979》等多部作品。
    力求在内容上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中闪烁人性的光辉。
    在漂亮国和猴子国矛盾的行为中,许成军在结尾用这样的一段话总结。
    “当一部分民众将身边另一部分人视为水火不容的敌人,而非仅仅是政见不同的对手,甚至从道德上否定对方的合法性时,国家的根基便已松动。”
    在写到战争与未来时,他提到:
    “一次战争的残酷,便是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警示。因为一次战争的残酷,所揭示的是暴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可能吞噬任何文明,没有人能断言自己永远置身事外。”
    在写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局促时,他写到: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制度的逻辑。这种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他用近乎预言式的哲学式留白,隐晦的预言了一些事物的必然崩溃、一些国家的必然崛起以及这场战争的持续。
    他通过猴子士兵的视角、战地记者的评论、鹰毛报纸的异同隐晦暗示了崛起的“必然”藏在“不放弃”里。
    小说里。
    我们崛起的最根本动力是个体与集体的共生。
    无数普通人的“小目标”(活下去、教好书、建好路)与国家的“大方向”(工业化、国防安全、民族复兴)形成共振。
    小说通过“普通人的坚守”,展现这种“共生逻辑”。
    兔子崛起的重要保障是制度的自我调整能力。
    不回避问题,能在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
    许成军的小说通过对j队问题的反思、对战争意义的追问,暗示这种实践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与国家发展埋下伏笔。
    兔子崛起的核心支撑是完整工业体系与国f自主能力。
    而小说中三线建设,正是这一体系的“奠基性场景”。
    小说通过非线性叙事,将三线建设的“苦”与后来的“用”形成跨时空呼应,暗示“崛起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一代人用血汗夯下的基础”。
    在内在主题上的升华上,许成军也用了大量的复写。
    写战争与和平他写道:
    “钢枪可以保卫家园,却无法守护逝去的灵魂;红绸能够包扎伤口,却难以抚平心中的创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握紧钢枪,守护那一抹红绸所代表的温暖与希望。”
    写许建军与孩子们对话他写道:
    “战争是残酷的,但人性的光辉却能在黑暗中闪耀。每一个牺牲的战友,都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写退役后的许建军与孩子们对话时:
    “军人的使命,是用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而我们的责任,是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对许成军来说什么是和平?
    和平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国儿女不受欺凌。
    和平就是辛..旧事不再重演。
    和平就是南京旧事永远是某些国家的达摩利斯之剑。
    和平就是共产主义光辉闪烁在红色大地。
    勿谓言之不预也。
    听起来有点大国叙事?
    不过好在,1979年我们还弱小,许成军的文字就有了些别样的意义。
    是吧?
    那些著名的作品~
    许成军不断的整理着思绪,梳理着已经写好的稿件。
    旁边的许晓梅却看湿了眼眶;“哥,为什么古大强和李小曼没在一起啊?”
    本来还沉浸在小说视角中的许成军笑了。
    该说不说国师拍的商业片子在这年代还真有用啊!
    这年代哪个女生不会为古大强和李小曼没在一起而遗憾!
    他已经预感到了这部小说发表后,多少这个年代的小女生会哭了眼。
    在许成军的小说里,古大强与李小曼的分离,像《芳华》里刘峰与何小萍的错过一样,从来不是“不爱”。
    而是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被揉碎在“战争创伤”“阶级隔阂”与“时代转型”的阴影里。
    他们的爱情始于文工团的红绸与军歌,终于退伍证与城市霓虹,那些没说出口的“再等等”,最终都成了“来不及”。
    19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与“计划经济”的转型期,就像《芳华》里文工团解散后,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出路。
    李小曼后来进了电视台,成了《生活之友》栏目的主持人,每天对着镜头说“今天教大家做西红柿炒鸡蛋”,穿的西装套裙是从广州进的新款,手腕上戴着上海牌手表。她成了“城里人”,说话带了点播音腔,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在猫耳洞外哭鼻子的文工团小丫头。
    古大强呢?他在村口开了个修鞋铺,修鞋机是用退伍费买的,鞋摊上总摆着一只搪瓷缸,缸里插着针线。他还在补鞋垫,只是再也没绣过“平安”二字。一年秋天,他在镇上的供销社看电视,屏幕里突然出现李小曼的脸,她笑着说“接下来为大家播放一首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后来有人从城里来,说李小曼要结婚了,新郎是电视台的导演,家里有两套房子。古大强没说话,只是把那只红绸鞋垫从箱底翻出来,放在修鞋机上,阳光照在褪色的红绸上,金线的痕迹还在,却再也亮不起来。
    他想起 1978年新兵入伍时,李小曼在月台上对他说“我等你回来”,那时的风是暖的,火车的汽笛声是甜的,他以为他们会像红绸与钢枪一样,永远绑在一起。
    可他忘了,时代会变,人也会变。李小曼在城市里找到了新的“芳华”,而他还困在1979年的猫耳洞里,守着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他们的分离,从来不是谁负了谁,而是许成军书中那句残酷的真相:“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可当善良遇上现实,往往只能笑着说再见。”
    红绸最终成了旧物,芳华散在了风里。
    古大强后来在修鞋铺的墙上贴了张报纸,报纸上有李小曼主持节目的照片,他每天修鞋时都会看一眼,却再也没提起过“李小曼”这三个字。
    没有眼泪,没有挽留,只有一句“我们都好好的”。
    与终身不婚,一辈子守着思源小学的林春燕在时空上形成了二元对立。
    虽然狗血,但这是现实。
    许成军看着许晓梅泪眼婆娑的样,有心给这傻妮子上一课。
    于是,他用还没在书中写下的一句话做了回应:“有些爱情,不是输给了不爱,而是输给了时代,输给了那些‘没办法’的现实。”
    “哥你是写这本小说的作家,还不能改一改嘛!”
    “正因为哥是作家所以要写现实啊~”
    “你耍赖,明明很多内容是你自己编的,我可知道,古大强确实有,但是李小曼是虚构的!”
    许晓梅不干了。
    “那叫艺术既来源于现实,但又来源于生活!”
    什么嘛!
    “哼,明明就是你耍赖!”
    许晓梅在一旁生着“怪”气,许成军也不理她,就一直整理着手稿,梳理后续的内容。
    良久。
    许晓梅叹了口气:“哥我想咱大哥了,这几天妈睡不着觉,我也睡不着。”
    她顿了顿,“看了你的小说才知道,原来前线那么危险。”
    许成军微微摇头:“那是大哥自己的选择,他不只有我们这些家人,更有他那些部队的兄弟袍泽,我和你们一样惦记他,你现在好好复习准备高考,才是正事。”
    许晓梅不说话了,只是本来红了的眼眶更红了几分。
    “这本书叫什么啊,哥。”
    “就叫《撕不碎的红绸》吧。”
    红绸是贯穿全篇的意象。
    当战争落幕,红绸从“对抗创伤的工具”转变为“见证和平的符号”,其象征意义从“治愈个体”升华为“指向未来”,呼应小说的留白式结尾。
    和平不是“战争的终点”,而是“对创伤的铭记与超越”。
    “大哥和护士长赵琳的爱情故事是真的么?”
    许晓梅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许成军:“.”
    八卦能治伤是吧?——
    转眼间,时间转到了8月20日。
    书已经写到了28万字,离写完不算远了。
    但是到了许成军去合肥参加青创会的日子。毕竟,苏中再三嘱咐,这些日子,又寄来了一封正式的邀请函。
    邀请函内容老套不用赘述。
    但是里面还夹了苏中的个人信件,里面就一句话:“你小子敢不来,以后我们专门在《安徽文学》开专栏骂你!”
    许成军当时看完神色凛然。
    这几天除了写书和陪伴家人,还陪钱明去东风中学看了成绩。
    1979年,对于一名已经毕业的知青来讲,最简单查成绩的方式就是等待成绩单邮寄。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从考试到收到成绩单,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而且,由于当时邮政条件的限制,存在寄丢或延误的风险。
    所以,积极的东风县教育局就用了一种最紧张刺激的方式——张榜公布。
    榜单并非一次性列出所有考生。
    而是公布“体检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名单。也就是说,只有分数达到了当年有资格参加体检的考生,才会出现在这张榜上。
    当天张榜现场红旗飘飘,彩旗招展。
    钱明紧张的直哆嗦。
    好在看到成绩时非常满意,在人头攒动的现场很容易看到了钱明的在大榜第三,总分372。
    嚯,探!
    所以,咱俩谁是主角待遇?
    “成军,我考了多少?”
    “372啊!”
    “372是我么?”
    “是啊!”
    “真的啊!”
    “.”
    “钱进”中举是吧。
    许成军表示理解,但是懒得看他丢人现眼,直接拖着他就往家里走。
    别觉得这成绩低,当年高考总分510,语数外政史地各100,但是英语按照百分之十计分。
    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是“估分填报”,钱明考完觉得自己考的还行,就直接“头铁”的报了北外。
    好在1979年安徽文科重点分数线330。
    这小子北外希望还是很大的。
    8月21日,合肥。
    许成军带着小拖油瓶许晓梅大步走进了省文联招待所。
    许晓梅东张西望,一脸好奇:“哥,到时候你们就在这开会啊?”
    “不是啊,只是被安排住在这罢了。”
    说起来,许成军终于享受到了1979年公费出差和住宿的待遇~
    向优秀的余华同志再次靠拢!
    说起来,这会的余华还是“牙医”。
    正在宁波第二医院口腔科进行进修,并接受同寝室的进修医生不要做“文学白日梦”的告诫!
    “哥,咱这次这能看见顾城嘛!写《一代人》的那个顾城!”
    “能!能!能!路上不是说了好几遍了嘛!”
    “嘿嘿,到时候你给我要个他的签名行不行?”
    许晓梅眼里泛着光,相比他老哥这个“熟悉”的作家,还是顾城逼格更高点嘛!
    “不行!”
    “想要自己要去!”
    著名诗人、作家许成军当面你不管不顾,你管什么劳什子顾城要签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