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别坏了规矩

作品:《1978合成系文豪

    第534章 别坏了规矩
    郑小龙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编辑部的故事》我们要用多少钱买下来?
    不是哥们。
    郑小龙把江弦的话捋个一遍。
    如果没听错的话,江弦的意思是,他们“电视艺术中心”不仅要借给“海马”拍摄设备,完事儿等电视剧拍完,他们“海马”还要把电视剧卖给他们“电视艺术中心”。
    这话说“无理”都是客气了。
    真把我们“电视艺术中心”当大冤种?
    这咋便宜都让你占了?
    “呃江老师”郑小龙欲言又止。
    江弦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开口道:“当然了,《编辑部的故事》是我们和‘电视艺术中心’合作拍摄的作品,不能让你们白帮忙,这样吧,最后版权要不二八分?你们二、我们八。”
    “.”
    这儿但凡换个人,郑小龙都要开口骂娘了。
    二八分?
    你搁这掺和芝麻酱呢?
    “江老师,这电视剧您打算卖多少钱呐?”郑小龙试探着问道。
    “咱们不是提早商量过么?电视剧一边拍一边播,我按集卖给你们,一集的话.六万怎么样?”
    “夺少?”
    郑小龙揉揉耳朵,确认自己没听错。
    六万?
    据他所知,现在《编辑部的故事》剧本至少有十几集了!
    哪怕按十集来算,这电视剧都是六十万块。
    最少六十万啊!
    说是一笔巨款也不为过!
    “这、这也太贵了。”哪怕顶着江弦,郑小龙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用不了六万嘛。”
    江弦笑了笑,“你看,我们只有八成版权,二折版权是你们电视艺术中心的,也就是说,你们买一集其实只需要四万八。”
    “.”
    郑小龙说不出话。
    我差你这一万两万的?
    “江老师,怎么能这么弄,以前没这样的.”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江弦一脸和煦的笑,“小龙,咱们得向前看,时代不同了。”
    “这事儿太大了,江老师,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我、我不能擅自做主,您给我点儿时间,我和台里商量商量。”郑小龙道。
    “没事儿,我理解。”
    江弦仍是春风满面,“你也不用有压力,咱们又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是不放心,先买个两三集试着播播,看看观众们的反馈,再考虑后面的事儿嘛。”
    “明白明白。”
    郑小龙听了江弦这句话,一下子放松很多。
    几十万的事儿他没办法轻易做主,要是几万块,那还是可以商量一下的。
    而且江弦现在同意他们“电视艺术中心”先买两三集试播,那郑小龙还是挺心动的。
    看看反馈嘛。
    反馈不行,合作就此中止,投入成本也不算大。
    反馈如果还不错,那也能拿着收视情况和江弦接着谈价儿。
    毕竟按江弦现在的说法,现在就是把电视剧当作商品,是在和他们央视谈生意。
    “江兄.啊不,主任,江主任。”
    葛尤笑嘻嘻的凑上来,“真让我演李冬宝?”
    “怎么?”
    江弦斜他一眼,“不敢演?”
    “不会。”
    葛尤哗啦啦摆摆手,“敢,只要您让我上,那我就太敢演了。”
    “那不得了。”
    江弦没空跟他废话。
    葛尤塑造的李冬宝这个形象,比戈玲还经典,葛尤人又不赖,该用还是接着再用。
    “最后再确认一遍。”
    江弦坐到办公室里头,朱虹给他递过来一份名单:
    “导演,赵宝刚。”
    “摄像,张艺谋。”
    “李冬宝,葛尤。”
    “戈玲,刘蓓。”
    “余德利,侯耀华。”
    “刘书友,张瞳。”
    “牛大姐,童正维。”
    “陈主编,吕齐。”
    “.”
    这基本就是《编辑部的故事》主创名单了。
    江弦之前和郑小龙说赵宝刚不行,不过郑小龙还是把赵宝刚塞了过来,已经定好的导演,总不能这个时候不用,更何况赵宝刚最近一直在琢磨《编辑部的故事》戏份。
    而江弦当然也没他口中说的那么不看好赵宝刚。
    《渴望》、《过把瘾》、《一场风雪月的事》、《像雾像雨又像风》.还有《奋斗》。
    拍了那么多经典大剧,这位导演的实力还用质疑?
    郑小龙非要塞过来,那他收下就好了。
    他没扛摄像机的经验,张艺谋有啊,他俩一个掌舵,一个掌镜,这配置江弦完全放心。
    至于演员名单里头,这也都是老戏骨了,都是话剧演员出身,童正维是上海话剧团的演员,张瞳、吕齐这两位是京城人艺的演员。
    唯一要说道说道的是侯耀华。
    侯老师在后世称不上德高望重,倒也不至于是吕利平那么声名狼藉。
    也就和女徒弟暧昧不清,什么“包养女徒弟”“师徒恋”“潜规则”的瓜满天飞。
    唉,人之常情。
    这里科普一下。
    侯宝林、侯耀文都知道吧?
    侯宝林是相声大师,《关公战秦琼》《卖布头》《醉酒》《夜行记》.
    至于他徒弟,那基本上就是整个相声界,像是马季、师胜杰,这都是他的弟子。
    老爷子一共有三段婚姻。
    第一段还是解放前,结婚以后发现老婆抽大烟,给老爷子吓坏了,这媳妇给老爷子生了个孩子,没多久就夭折。
    然后老爷子又娶一房,可惜也没持续多久,期间生了个儿子叫侯耀中,侯耀中有个儿子叫侯震,现在在德云社里头。
    然后老爷子又有了第三段婚姻,这次和京剧演员王雅兰结婚,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
    两个男孩儿,一个是侯耀文,一个就是侯耀华。
    侯宝林都不同意这对兄弟从事相声事业,理由也很简单,那会儿正是六十年代,危险。
    兄弟俩都没听,都偷着学,不过之后侯耀华很快放弃了相声事业,侯耀文接着发展了下去,成了相声大师,成了缸子的师傅。
    侯耀华呢,往影视方向发展去了,演着演着又重新操操练上了相声事业。
    等侯耀文去世以后,又跟德云社、侯耀文的后人干起了仗,事儿闹得不太好看,不亚于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决裂。
    总之,相声圈儿没几个干净的,侯耀华这点儿事儿,在江弦看来基本也不算什么事儿,跟吕利平一比太鸡毛蒜皮了。
    而且让侯耀华演余德利再合适不过。
    如今琢磨琢磨,为啥侯耀华这余德利演的这么好啊?搞不好其实是本色出演。
    “江老师。”
    赵宝刚屁颠儿凑过来,一脸谄媚,“那吕利平咱们不用了吗?你确定要用这个刘蓓?”
    “吕利平我自有安排,刘蓓这个女演员也不错,咱们先用着。”江弦不容置疑道。
    “成。”
    “怎么了?你对她有意见?”
    “有意见?”
    赵宝刚愣了愣,赶紧摆手,“没,绝对没有。”
    “那就是对我有意见?”
    “啊?”
    赵宝刚一下儿僵住,“不可能!天地良心,我怎么会对您有意见。”
    “呵呵。”
    江弦笑了笑,示意自己是开玩笑。
    其实算是旁敲侧击。
    这赵宝刚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军”,却又大权在握的司上了“导演”之职。
    得多调调。
    赵宝刚一走,刘蓓就犹犹豫豫凑上来,心怒放的嘴角都压不下去。
    “主任。”
    “哎。”
    “感谢您这回给我这个机会,我、我一定不辜负您。”
    江弦跟长辈似得笑笑,“行了,别说客气话了,都是自己人,好好演就成。”
    “哎。”
    刘蓓其实演过《编辑部的故事》,在里面演了个女配。
    江弦这回算是给她扶正了。
    害,没了你吕利平,全京城还缺京城大妞了?
    要不是朱琳执意息影一段时间,江弦都想给她安排成戈玲。
    另一边,刘蓓呢,其实这段时间心里也特忐忑。
    她可是听“海马”的编剧们侃了说江弦一定有个特讨厌的女的,而且名字里有个“蓓”字。
    刘蓓一合计。
    这不就我么?!
    哪有那么多女孩儿名字里带“蓓”的,这又不是什么常见字儿。
    刘蓓慌忙把《顽主》找来看个一遍,小说写的确实吸引人,只是看完以后刘蓓心里凉了半截儿,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儿得罪了江主任。
    后来还是朱虹安慰她,说写这个名字里带“蓓”的女孩儿的事儿,早在《动物凶猛》里头就有了,那时候她还不认识江弦呢,怎么可能是因为她。
    刘蓓一听,心里这才没那么紧张。
    直到这回,江弦又把《编辑部的故事》女主角色给了她,刘蓓这才彻底放下了心。
    电视剧很快投入拍摄,京城也到了春天,贝托鲁奇从欧洲赶回京城,补拍最近几个镜头。
    回来以后顺便儿了解了下京城的近况,发现1987年开年的这几个月,中国文艺界居然这么热闹。
    有备受关注的电影、备受关注的相声、备受关注的歌曲还有备受关注的小说。
    当然了,也有不怎么受关注的小说。
    “.
    不多时间,两家六口人就在摆满酒菜的圆桌前坐下来了。
    少安捏着玻璃酒杯,手微微地有些抖,说:‘太高兴了.,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几年前,咱们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一天.’
    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困难地咽了一口吐沫。
    ‘是因为世事变了,咱们才有这样的好前程。如今,少平和金波都当了工人,兰香和金秀又考上了大学。真是双喜临门呀!来,为了庆贺这喜事,咱们干一杯吧!’
    六个人站起来,一齐举起了酒杯。”
    在文联大楼里,江弦刚看完一部小说的手稿。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看完最后一行,他抬起目光,看向坐在对面脸色蜡黄、神情不安的路遥。
    “江弦同志,你觉得怎么样?”见江弦看完,路遥问了一句。
    “看得出,你了心血在小说里面。”江弦说。
    “比写第一部的时候强。”路遥笑了笑。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撰写的,第二部的初稿的写作地点则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县城,要论条件,那肯定比写第一部时候好了很多。
    “抽烟、抽烟。”
    说着,路遥又从包里取出一包最近刚流行起来的红塔山。
    红塔山还没落魄,这会儿在国内可以说只有中华一个对手。
    “你少抽点吧。”江弦叹一口气。
    这回路遥过来找他,为的是《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发表的事情。
    当时一共有两家发行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个是《城》,一个是刚成立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可惜《城》当时发表《平凡的世界》以后,遭到了读者以及评论界的冷遇。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那边,第一部才只出版了不到两万册出去,约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稿子的编辑李金玉还因此受到上司的指责,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这次第二部的发行,变得尤为艰难。
    国内不仅没有一家大型文学期刊搭理路遥。
    就连上次签下第一部的《城》,这一次也变得非常犹豫。
    倒是上次的李金玉,仍旧伸出援手,答应一定再为路遥继续出版《平凡的世界》。
    “我还碰到了一个大恩人。”
    路遥说,“我前段时间跟着作家代表团访问了一趟西德。”
    “嗯。”
    江弦听说了这件事,还听说路遥攒下来的外汇在西德被偷掉了,急的一下子掉了眼泪,最后是外交那边的同志把餐饮费一点点省下来,给路遥补上了这笔天大的损失。
    不过路遥这次口中的恩人另有其人:
    “我遇到了央广电台的编辑叶咏梅,我把我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给了她,没想到她很喜欢,想把小说录制成广播节目,让它早日和普通人见面。”
    “是么,那恭喜你啊。”
    “害,算不上什么恭喜,我就是觉得特幸运。”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路遥见江弦迟迟不提《平凡的世界》小说质量,心思敏感的他便以为江弦是不好意思开口拒稿。
    于是路遥开口道:“老江,能过稿就是能过稿,不能过稿也没什么,千万不要因为咱们的交情坏了《人民文学》的规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