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前狼后虎,左右是死

作品:《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045章 前狼后虎,左右是死
    屋中气氛凝重,姚广孝眉头紧锁,捻着念珠的手顿了顿,
    抬眼看向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陆大人是说,逆党想借北元之手制造边患,逼朝廷分心?”
    “不止是分心。”
    陆云逸摇头,语气愈发凝重。
    “纵观史书,自秦以来,但凡激烈变革之时,
    总有外敌趁机兴风作浪,更有甚者,与朝中逆党里应外合。
    陛下推行新政,整顿吏治,
    触及的都是权贵利益,这些人恨不得陛下即刻停手。
    若是北疆突然告急,朝中必然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先平外患,暂缓新政,
    另一派坚持继续整顿,边防由边军自行应对。”
    他顿了顿,看向朱棣,一字一句道:
    “殿下试想,陛下年事已高,太子殿下又需静养,
    面对这般局面,会如何抉择?
    历史的经验摆在那里,十有八九会选择先稳外患。
    一旦新政暂缓,逆党便有了喘息之机,甚至可能借机翻盘。
    到那时,之前的布局会付诸东流,
    太子殿下的处境恐怕会更加凶险。”
    朱棣听得心头一沉,目光扫过舆图上辽东、大宁至甘肃的防线,神色越发凝重。
    他常年驻守北疆,深知边防的重要性,也清楚朝中那些人的手段,
    为了利益,真能做出勾结外敌的事。
    当年元末乱世,多少权贵为了自保,不惜引狼入室。
    “局势真到了如此紧张的地步?”
    “太子病重、陛下年老,正是国朝最危险的时候。”
    朱棣脸色凝重到了极点,轻叹一声: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陆云逸神色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当务之急,是严查边防。
    山西、陕西两地我等管不着,
    但北平、大宁、辽东必须看住,绝不能出乱子。”
    朱棣点了点头:
    “应该的,不管事情如何发展,边防都不能放松。”
    顿了顿,陆云逸的脸色又沉了几分,脸上的干裂透着鲜红,像是被寒风刮出的伤疤。
    他的声音淬了冰,比窗外的风雪还要凛冽:
    “另外.殿下,也请您做好最坏的打算。”
    “什么意思?”
    朱棣脸色骤然一变,瞳孔微缩。
    陆云逸深吸一口气,语气轻缓,却让屋中寒气更甚:
    “太子殿下所中之毒,名为赤潮藻,产自东南海域,毒性阴狠,
    入体后潜伏脏腑,寻常汤药只能压制,根本无法根除。
    太医们口中的脉象平稳,不过是权宜之计,
    太子殿下真正的状况.或许只有陛下才清楚。”
    “放肆!”
    朱棣猛地一拍案几,茶盏震得嗡嗡作响,脸色铁青:
    “太子殿下乃国本,吉凶祸福岂容你妄加揣测?
    这话若是传出去,你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他周身气压骤降,书房内的炭火仿佛都黯淡了几分。
    姚广孝连忙捻动念珠,想开口劝解,却被陆云逸抬手制止。
    陆云逸迎着朱棣的怒火,神色丝毫不退,反而愈发坚定:
    “臣费这么大周章前来,不是为了妄议国本。
    此事臣若不说,难道殿下便真的毫无察觉?
    太子殿下病重半载,京中流言从未断绝,逆党更是蠢蠢欲动。
    他们盼的是什么?
    盼的就是太子殿下出事,盼的就是朝局大乱!”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略缓,却依旧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臣在京中时,曾私下见过太医院院判。
    他虽未明说,却隐晦提及太子殿下身子虚弱,禁不起操劳,更禁不起动怒。
    臣能知道这些事,那些神通广大的逆党会不知道吗?
    他们都在等,等一个风波骤起的时机,好趁机兴风作浪!”
    朱棣的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的怒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
    他颓然坐回椅上,语气沙哑:
    “真的没有办法了?”
    “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太难。”
    陆云逸语气沉缓:
    “一是需寻得赤潮藻的解药,二是需稳住朝局,不让逆党有机可乘。
    可如今,这两件事,哪一件都不容易。”
    姚广孝这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凝重:
    “陆大人今日前来,怕是不只为了太子殿下的病情吧?”
    陆云逸目光直直看向姚广孝,反问道:
    “姚先生觉得,臣今日来,是为了什么?”
    姚广孝脸色微变,瞥了一眼上首的朱棣,沉吟片刻,像是下定了决心:
    “为了太子之位。”
    屋中再次陷入死寂,只有炭火噼啪作响,
    火星溅起又迅速熄灭,像是被沉重的话题掐断了生机。
    姚广孝看着朱棣沉凝的脸色,缓缓补充:
    “太子殿下若真有不测,
    陛下膝下尚有秦王、晋王诸位藩王,皆是成年皇子,
    论资历、论威望,皆有继承大统的可能。
    尤其是秦王殿下,身为诸王之长,驻守关中,
    若陛下有意择贤,他怕是首当其冲。”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遗憾,眉头微蹙:
    “二哥性子刚愎,早年在封地多有过失,父皇对他向来不甚满意。
    三哥镇守太原,谨小慎微,却少了几分魄力。
    若真要在诸王中择选,怕是难有定论。”
    “正是因为难有定论,才更可能跳出诸王的范畴。”
    姚广孝捻着念珠,语气带着几分推测:
    “陛下一生戎马,最重家国稳固。
    若重新立太子,不论选哪位藩王,其余诸王恐心生怨怼,
    一旦彼此猜忌,恐生祸乱。”
    就在这时,陆云逸忽然轻嗤一声,打破了厅内的沉寂。
    他抬眼看向二人,眼中带着几分无奈:
    “这话,怕是猜不透陛下的心思。”
    朱棣与姚广孝同时看向他,眼中满是疑惑。
    陆云逸继续道:
    “陛下若是想稳,当年便不会大肆分封藩王,
    若是想依循常理,便不会让太子殿下用自己的班底,与朝臣分庭抗礼。”
    “你的意思是?”
    朱棣身子前倾,眼中闪过一丝急切。
    陆云逸转过身,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陛下可能不会再立太子。”
    “什么?”
    朱棣眉头瞬间紧锁:
    “不立太子?那国本何在?”
    姚广孝也停下了捻念珠的手,眼中满是惊愕:
    “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不可一日无储,太子若去,不立储君,天下岂不乱套?”
    “乱不乱,全在陛下一念之间。”
    陆云逸语气平静:
    “立皇子,诸王争位,藩王势力失衡,各地藩王都手握兵权,
    尤其是殿下这般的塞王,
    除了太子殿下,还有谁能让诸王臣服?”
    “你是说陛下要立太孙?”
    姚广孝忽然想到了什么,声音带着几分颤抖,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陆云逸沉重点头:
    “大差不差,太子殿下有两个儿子,允熥殿下是嫡子,允炆殿下是庶长子。
    陛下若要立太孙,必在二人之中择选。”
    “轰!”
    这话如同惊雷,在朱棣脑海中炸开。
    他坐在椅上,脸色有些发白。
    若是立皇子,他未必没有机会,
    毕竟北平乃元大都旧址,地位尊崇,他麾下又有重兵。
    可他从未想过,父皇竟会跳过皇子,直接立皇孙!
    这一瞬,他心中那丝隐秘的期盼,彻底成了泡影。
    但他来不及惋惜,便意识到更严峻的问题,
    允熥与允炆背后的势力,足以撕裂整个朝堂!
    “允熥.允炆”
    朱棣喃喃自语,手指攥得发白:
    “允熥是嫡子,母亲是常氏,背后有军中勋贵,还有诸多边军将领支持。
    允炆虽是庶出,却自幼在陛下身边长大,深得喜爱,朝中文官多偏向于他。
    这二人若是二选一”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慌乱已说明了一切,
    若允熥继位,文官集团必然不满,
    文武对立会愈发激烈,
    若允炆继位,军方势力会被处处掣肘,勋贵绝不会善罢甘休。
    到那时,局势怕是比诸王争位还要凶险。
    姚广孝的脸色也变得凝重无比,捻念珠的手微微颤抖:
    “陆大人,你可知此事的严重性?
    文官拥允炆,武将拥允熥,
    一旦陛下定下人选,朝堂必然分裂。
    逆党若是趁机挑拨,文官与武将火并,藩王坐山观虎斗,北元再趁机南下
    大明江山,怕是要动摇根基!”
    “说得没错。”
    陆云逸语气沉重:
    “所以至少要先解决一头,朝堂之事暂时无解,
    便先稳住北疆,让北元余孽无力祸乱边疆。”
    他看向朱棣,眼中带着几分恳切:
    “殿下镇守北疆,手握重兵,是北方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旦京中因立储之事生乱,
    殿下的态度,将决定整个局势走向。
    臣今日冒险前来,便是想与殿下商议,
    如何在这场风波中,守住大明江山,守住北疆安稳。”
    朱棣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陆云逸说得对,此刻不是惊慌的时候。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应天的方向,语气带着几分沙哑:
    “若是陛下真要立太孙,你觉得他会选谁?”
    陆云逸沉默片刻,摇了摇头:
    “臣不敢断言,论法理,允熥殿下是嫡子,理应优先,
    但太子妃吕氏是东宫主妃,
    允炆殿下也有继位的可能,且朝臣多偏向于他。
    更重要的是.
    陛下素来忌惮军方势力过大,允熥殿下背后有凉国公、宋国公、颍国公以及边军,
    陛下会有所顾虑,
    可允炆殿下若继位,文官独大,也非陛下所愿。”
    “这便是两难之处。”姚广孝叹了口气:
    “陛下一生算计,怕是也没料到,太子会突然病重”
    “不管陛下选谁,我们都要做好准备。”
    朱棣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
    “首先,北疆必须稳住,绝不能让北元有可乘之机,
    其次,密切关注京中动向,
    一旦事情有变,立刻做好应对之策。”
    炭火噼啪作响,火星溅在青砖地上,转瞬便被寒气吞噬。
    陆云逸忽然抬眼,目光落在姚广孝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
    “姚先生,您先出去吧,本官有几句私话,想与殿下单独一谈。”
    姚广孝捻念珠的手猛地一顿,眼中闪过一丝错愕。
    他与朱棣议事多年,
    从未有过被中途请退的情形。
    但看陆云逸神色凝重,不似作伪,
    再瞥一眼朱棣,见其眉头微蹙却未反对,
    便知此事关乎核心机密,不宜旁听。
    他当即敛去神色,对着二人躬身一礼:
    “老衲知晓了,就在外面等候。”
    说罢,他缓步走向书房门,
    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裹挟着雪沫的寒风瞬间涌入,吹得烛火剧烈摇曳,
    将他的身影拉得颀长,消失在门外。
    门重新合上,书房内只剩下朱棣与陆云逸二人,
    气氛骤然又沉了几分,连炭火的声响都显得格外清晰。
    朱棣坐回椅上,眼中带着几分探究:
    “有何事要单独说?”
    陆云逸神色比先前更沉,目光直直落在朱棣脸上,一字一句道:
    “殿下,方才我们谈的是朝局、是太孙、是逆党,
    但对您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要不是太子殿下继位,无论新君是谁,您都躲不过清算。”
    “清算?”
    朱棣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骤然凝重,他意识到了关键。
    陆云逸俯身向前,声音压得更低:
    “殿下试想,太子殿下若在,
    他与诸位藩王是兄弟,深知北疆防务离不开塞王镇守,自然会保全诸位。
    可若是新君继位,不论那新君是秦王、晋王,还是允熥、允炆哪个殿下,
    他们要做的头等大事中,必然有削藩掌军一事。”
    朱棣的瞳孔猛地一缩,拳头狠狠攥住桌角!
    他下意识想反驳,却张了张嘴,没能说出话来,
    他熟读史书,对新帝掌军之事再清楚不过,从来没有例外。
    这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猝不及防戳破了他心中的侥幸。
    陆云逸看着他的神情,语气带着几分了然:
    “臣的为人,殿下应当清楚,
    但臣在京中的名声有多狼狈,殿下也该知晓,
    有些事,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殿下掌兵却无反心,新君会信吗?朝中大人会信吗?
    一旦陛下龙驭上宾,新君登基,
    朝臣必然会以削藩固国为由,上书请求收回藩王兵权。
    到那时,新君为了稳固皇权,
    就算明知诸位藩王忠心,也不得不动手,
    要么削去兵权,迁回京城圈养,
    要么罗织罪名,贬为庶人,
    更甚者,怕是会落得身死道消的下场。”
    “你”
    朱棣被他说得语塞,胸膛剧烈起伏,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北平至辽东的防线,
    那是他多年镇守的疆土,是麾下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安稳。
    可此刻,这片他倾注心血的土地,
    竟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他忽然想起父皇近年来的举动,
    收回部分藩王的调兵权,命锦衣卫暗中监视藩王动向,
    去年还以整顿吏治为由,削减了几位藩王的俸禄。
    这些以往被他视作父皇年老多虑的举措,
    此刻串联起来,竟都指向削藩二字。
    不是他迟钝,只是他先前不愿深想。
    “陛下.父皇他.”
    朱棣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悲凉。
    “陛下是雄主,更是父亲。”陆云逸的语气缓和了几分,却依旧沉重:
    “他对诸位藩王有父子之情,
    故而在世时不会对诸位动手,还需倚重您等镇守边疆,
    若是太子殿下即位,长兄如父,也会顾念兄弟情分。
    但奈何.太子殿下病重,一切都已改变。”
    朱棣踉跄着后退一步,扶住案几才稳住身形,脸色惨白如纸。
    他终于彻底明悟,无论立皇子还是立太孙,
    对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塞王而言,结局都是一样的。
    新君绝不会容忍一个手握数万精锐、镇守咽喉要地的藩王存在。
    “那那本王该如何?”
    朱棣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这是他第一次露出如此明显的慌乱。
    他一生戎马,面对北元铁骑从未畏惧,
    可此刻面对这无形却必然到来的清算,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陆云逸看着他的模样,心中轻叹,却依旧保持沉稳:
    “殿下,臣今日冒险前来,除了告知朝局危急,更重要的是给您提个醒,
    从今日起,唯有隐忍二字,能保您周全。”
    “隐忍?”
    朱棣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几分茫然:
    “忍,就真的能行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