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皇上万岁,大明威武!
作品:《我爹是嘉靖》 隆庆四年,正月过后的一个吉日良辰。
文华殿前广场清扫得一尘不染,汉白玉栏杆也擦拭的焕然一新。
文武百官分列于殿内殿外的两侧,宫殿上下的仪仗也是庄重气派。
一干京营精锐也都换上了礼仪军装,从宫门一旁排到文华殿这里,他们手中紧握着的旌旗,也在春风之中猎猎而飘,显得异常神圣!
“皇帝驾到——”
随着一声唱喏,在鼓乐齐鸣中,朱载坖乘坐龙舆,隆重登场。
今天的依然穿着的是一身朱红色的团龙龙袍,头上戴着的也是一顶肃穆庄严的黑色翼善冠。
当朱载坖的龙舆到了文华殿的丹陛前停下之后,朱载坖起身下舆,在他转身面对百官的之时。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之声,顿时响彻云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载坖目光微抬扫过文华殿前的百官,而后玉音如罄,淡淡响起:“平身。”
百官再拜:“谢万岁!”
而后朱载坖转身入殿,升座坐在了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悠远似是在俯瞰天下。
孟冲在这个时候,也往前一步,展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东洋水师总兵官戚继光,远征倭国,平定海疆.特封靖海侯,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南洋水师都督俞大猷,开拓西洋,威服诸夷特封平波侯,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其余东洋水师,南洋水师之有功之将,各按其功,进封得赏!”
“钦此!”
随着孟冲最后一声“钦此”,抑扬顿挫的念出之后,文华殿内外的京营精锐就按照预演的那样,齐声如雷的大声喊道:“皇上万岁,大明威武!”
在喊了几遍之后,礼官就引导下,两位受封为侯的戚继光,俞大猷两人走进殿内。
两人此刻俱都身着御赐蟒袍,显得各位精神抖擞。
朱载坖看着这俩干将,嘴角也不由微微升起,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当戚继光和俞大猷走至殿中的位置后,两人齐跪行礼。
戚继光大声道:“臣东洋水师总兵官征倭将军兼瀛洲岛总督戚继光,叩谢天恩!臣必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为陛下永镇海疆!”
俞大猷随即也大声拜道:“臣南洋水师总兵官征南将军兼宣威海峡总督俞大猷,蒙陛下不弃,敢不竭尽残年,为大明开万里海波!”
朱载坖听着戚继光和俞大猷的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中无比欣慰。
朱载坖伸手虚抬,对着戚继光和俞大猷说道:“戚卿俞卿免礼,朕得二位爱卿,如得神助也!自今日起,凡我大明将士,当以靖海、平波二侯为楷模!为大明建立殊勋,扬威八荒!”
戚继光和俞大猷,听到朱载坖的勉励和肯定之言,激动之色更是无以言表。
要知道在往常之时,他们这些武将出身的粗人,就算是立下了再大的功劳,也是要被他们头上的派来的朝廷钦差或总督之列的文官拿走大头。
就像当年的东南平倭一样,仗虽然都是他俩冲锋在一线打的,可是功劳最大的却是当时浙直总督胡宗宪。
当然这也不是说胡宗宪在抢他们的功劳,要知道他俩当时能在东南如鱼得水的施展着各自的能力,毫无后背压力的清剿东南倭寇。
胡宗宪可是出了不少的力气,而且在剿灭倭寇的大方针上,也都是胡宗宪一力谋画,他俩具体执行。
所以当时的剿倭首功算到人家胡宗宪头上,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此刻让戚继光和俞大猷感动的是,他俩这次能立下如此大功,还真是皇帝破天荒的信任,并没有给他俩的头上再安排什么钦差总督之类的文官制衡。
所以才使得他俩这次的功劳破天荒成就了开国靖难以来的最大之功,从而使得他俩得以封侯!
要不然,就算是他俩再打一辈子的仗,也不可能再有一分一毫的进步了。
因为按照大明土木堡之后的规矩,武将是不可能再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了,他们头上要么会被安排个文官总督,要么就会被安排个太监监军。
但是现在经过朱载坖的一系列军改之后,再加上朱载坖对他俩的信任,所以才让他俩有机会立下了封侯之功。
所以此时此刻,不管是戚继光,还是俞大猷,还是东洋水师,南洋水师的将士们,他们的心情有多么的激动,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
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文华与兵部尚书谭纶,在这个时候,也在礼官的引导下,各自捧着两方锦盒站了出来。
两人先对着朱载坖一拜,“臣赵文华,谭纶请陛下为靖海侯,平波侯赐功授印!”
朱载坖微微点点头,“准!”
接着朱载坖就从龙椅上起身,而后又从御座中间的丹陛走下,来到赵文华和谭纶的身边,伸手将赵文华,谭纶两人捧着的锦盒打开,从中取出两枚鎏金银印,分别赏赐给戚继光和俞大猷。
这两枚鎏金银印上,一枚刻“大明靖海侯之印”,一枚刻“大明平波侯之印”!
当这两枚象征着身份的鎏金银印赐到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手中之时,两人脸上的激动之色,更是溢于言表。
戚继光和俞大猷激动的又对着朱载坖重重一拜,再谢天恩之后,才将双手举过头顶,恭敬的接下朱载坖亲手赐过来的鎏金银印。
赐完了鎏金银印之后,接着就是赏赐丹书铁券的环节了。
内阁大学士胡宗宪,也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老上司。
这个时候,由胡宗宪捧着一方由黄色锦布铺就托盘过来,里面放着两块以铁铸就的丹书铁券,上面是用朱砂金漆书写的敕封文字,这些文字里面不仅写明了世袭的封号,也写明了因何得功封侯的功绩,且一式两份。
正券藏于内府,副本赐予功臣。
可见,这次朱载坖赏功戚继光和俞大猷,是多么的正式隆重,甚至可以说这场封侯的仪式,比之当年老朱,和朱老四敕封国公的过程,都要气派的多。
所以,戚继光和俞大猷在接过丹书铁券的时候,有多么的激动,也是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说明。
那就是朱载坖赐给戚继光和俞大猷的丹书铁券只有世袭罔替的凭证功效,并没有免死免罪之效。
所以一旦戚继光或俞大猷他们本人,或者家人犯了罪过,该怎么查办还是要怎么查办的,并不会因为他俩有了爵位,有了丹书铁券就可以逃避罪过。
要知道如果这丹书铁券上面真有了可以免罪免死的功效,其实这个时候的丹书铁券就不再是丹书铁券了,而是一份催命符!
因此,这样只有世袭罔替继承凭证的丹书铁券才是好的丹书铁券。
要不然搞的像老朱一开始那样,大手一挥,豪气大方的都给功臣们赐了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结果这些有了丹书铁券的功臣们就开始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的搞事情。
弄得老朱下不来台,最后这本来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就被弄变成了一份份可以要命的催命符。
所以,朱载坖在给戚继光,俞大猷赏赐丹书铁券的时候,自然也要避免的这样的尴尬。
免得戚继光和俞大猷或是他们的家人,在受了封赏之后,有了膨胀之心,开始骄纵行事,不将大明王法放在眼里。
那么这就违背了朱载坖赐功的初衷。
毕竟,作为一个皇帝,尤其是一个要脸的皇帝,最忌讳就是有一天自己打自己的脸。
所以,也可想而知,当年老朱在撕毁他赐给功臣们,可以免死免罪的丹书铁券的承诺时,那脸上肯定也是火辣辣的痛,火辣辣的难受。
要知道当年老朱在赏赐功臣的时候,还大言不惭的笑话人家汉高祖不能共富贵的杀功臣,结果到了他自己不得不杀功臣的时候,那心情有多难受.真的是不敢说不敢说不敢说呀!
封侯典礼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差不多也已经完事了。
最后,朱载坖又命人展开两幅巨大的地图在殿内展示着。
其中一幅是《东洋瀛洲岛全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倭国各要隘及明军驻防情况;
另一幅就是《西洋宣威海峡全图》,上面也画出宣威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周边岛屿和各个小国家的势力情况。
朱载坖道:“朕已命工部将此二图刻石,立于大明门门前,使后世知我大明海疆之广!另着翰林院修《东征纪略》与《西洋征伐记》,以彰二位爱卿之功!”
戚继光和俞大猷听到这句话后,两人又忍不住激动的心情,对着朱载坖再次深深一拜,“谢万岁!”
封侯典礼之后,朱载坖又在武英殿设宴,命皇长子朱翊款待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新晋侯爵及其他有功之臣,以及作陪的文武百官。
武英殿内张灯结彩,乐工奏着《平定四方》之曲。
朱翊穿着一身常服,脸上还带着青涩的紧张模样。
但是在武英殿内的文武百官等,在见到朱翊的一刻,也都恭敬的起身行礼参拜。
虽然到现在朱翊都没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但是不管是朝廷百官们,还是天下百姓,也都已经将朱翊当做是大明储君来看待了。
所以,朱载坖即便是有心想要移储,那阻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而且,现在的朱载坖也想通了,即便是册封了朱翊为太子也不会影响什么政治格局。
反正朱载坖现在也正值年轻壮年,除非是老天爷要给他开玩笑,否则他的时间长着呢。
戚继光、俞大猷同样拘谨紧张的分坐在朱翊的左右,朱翊虽然也还有些紧张,但随着宴席的进展,他也渐入佳境,而且还不时询问征战细节,以增见识。
戚继光和俞大猷在听到朱翊的问题之后,自然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靖海侯,瀛洲岛风土如何?”
朱翊看着旁边的戚继光,问起了倭国的风土人情。
戚继光恭敬回答道:“回殿下,瀛洲岛山多地少,民风卑鄙。其所谓的武士重小义而轻死,而且他们的战术也非常的陈旧,遇我军的先进火器之后,便溃不成军,臣直接一路横推就把他们倭酋抓住了。”
朱翊听着戚继光的话,也不由笑了起来。
好像打仗也挺简单。
接着朱翊又问道:“听闻靖海侯氏用'鸳鸯阵'大破倭寇铁炮队?此事可是真的?”
戚继光微微摇头一笑,“回殿下,臣是用远程火炮破的倭寇铁炮炮台,鸳鸯阵是抢滩之后,近身搏杀的时候,才用到的。”
朱翊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他也没见过打仗,所有关于战争的事情,也都是道听途书。
所以就难免有了一些偏差。
现在戚继光帮他解惑,也算是让他对战争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不过现在的朱翊依然还是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就像是朱载坖穿越之前的互联网好战分子一样,总觉得打仗是一件张口就来的事情,从来都不会考虑牺牲和其他代价的付出。
但现在这些也不能强求朱翊去理解,毕竟他现在的年纪也不大,而且也没自己当家做主,也没吃过什么苦,有些想当然的幼稚想法,也是难免的。
只要以后他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渐渐的明悟过来这些东西和道理,那也不迟。
所以,朱载坖也没有多么的苛责过朱翊。
毕竟当年的朱载坖在没穿越之前的青葱少年事情,也有过这种中二的无敌想法,总觉得有些事简单无比,从未真正考虑过其中的困难。
朱翊问过了戚继光之后,又转向了俞大猷:“平波侯在西洋,可遇新鲜事物?”
俞大猷回道:“臣在宣威海峡和抚海城(科伦坡)见到的荷夷战舰,其船体修长,多置重炮,确有可取之处。而且也命人绘制图纸送回了大明,呈报给了皇上,现在皇上也在命各个造船厂研究复制,争取做出更好更优的远洋大船,使我大明之威再慑万里!”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