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十万石

作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517章 十万石
    定州城北,
    李逸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唐河码头,
    三月的唐河犹如一条碧玉带,碧波荡漾,蜿蜒曲折,如一条蛟龙,奔向白洋淀。
    定州八景之一的唐水秋风,就是在秋季唐河两岸粮田丰收时的美丽景象。
    发行太行恒山的唐河,流经定州,是定州的母亲河,不仅灌溉了两岸无数粮田,也还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
    “来了,来了。”
    霍玉笑指唐河上,
    一支浩荡的运粮船队乘风而来,定州段的唐河水面还是比较宽阔的,水流也相对平缓,十分适合航运,几百石上千石的船都能跑。
    “现在总该踏实了吧?”霍玉满面春色。
    船队停靠码头,
    李逸的卫队早已把码头清场。
    当第一条粮船靠岸,李逸直接跳上船头,亲自到舱中检查粮食。
    一舱的小麦,散装的。
    并不是袋装。
    霍玉解释了几句,从江淮采购的粮食起运,一路虽水陆交替,但运输时都是散装运输,这样更加方便。
    就算是陆路转动时的马车牛车,那车厢也都是经过改装的,一般一车就是十石粮,装满一车厢刚好十石,这样转运时也不需要再称量核查。
    而河上行船,一船运粮三百石,同样散装。
    李逸不辞辛苦,连续检查了十来条船舱里的粮食,都是去年的粮,保存的也很好,不是陈粮霉粮。
    一船三百石,
    三百多船,就把这十万石粮运来了。
    “本来这批粮计划是运到洺州,我们就在运河洹水码头,转陆运到邺城,然后经漳河到洺州。
    结果半路收到你消息粮食改送到定州,我们这又沿漳河一路到赵州,再陆路马车转运到滹沱河。”
    “为了早点把粮送来,我们还绕了个圈,顺滹沱河先到了深州饶阳,然后再陆路转到瀛州博野,再入唐河,水运送到定州城来。”
    “下次若再要运粮到定州,倒是可以考虑直接顺运河至幽州南,再溯大清河而上至定州,就能全程水路,虽多绕了许多路,可比起几次水陆转运还要快的多。”
    李逸抓起一把又一把的粮食,
    越看越喜欢。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不过这批粮食,确实有点大费周章,从江淮收购粮食,然后经大运河运来,但到定州,不能全程运河,还得转入漳河、滹沱河、唐河,运输成本超过了粮食收购成本。
    要不是如今河北急缺粮,粮价高,这买卖纯亏钱。
    “这一路上啊,我可是吃不好睡不好的,你知道这一路,这批粮食有多少人想打主意吗?
    黑白两道,是人就想扑上来咬两口,幸好你的名号管用,又提前把沿途的那几位重要的总管拉过来了,就是徐州总管李大亮,他帮了不少忙,沿途派人护卫这批粮食安全,却没有要半点好处,公私都没要。
    而且我请他家公子入个伙,李大亮也不许。”
    李逸点头,“到处缺粮,这粮就是命。”
    那么多粮食,谁不想要,饥饿的百姓想抢,那些山贼水寇就更想抢了,连沿途的地方官员都想要。
    想李逸那时空的那几年,口罩经过某市时,还被强行扣留挪用了呢,何况是粮。
    若霍玉不是本身就有个温国太夫人诰封,儿子是温国公、卫州刺史,而这批粮还是武安王、司空兼侍中李逸的,还有滑州总管、相州总管、徐州总管、魏州总管等有份。
    一般的商人,就算能在江淮买到十万石粮,也不可能把粮运到河北,沿途早就被各种手段弄光了,搞不好自己都得下狱,甚至死的不明不白。
    两千多里的长途贩货,又是粮食这种紧要物资,还是在这个年头。
    “李大亮这人脾气是如此,算了,记着这份人情,以后其它方面关照下他家子弟吧。”李逸也清楚李大亮性格,真正视钱财如粪土的人。
    李逸就在码头上,
    亲眼看着一船船的粮食装车,运入码头常平仓库。
    这晚,
    李逸又好好奖励了霍玉两回。
    次日一早,
    李逸仍是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定州大总管府议事厅,
    “杨长史筹粮可有进展?”
    杨恭道有点尴尬,他也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但现在河北饥荒,到处缺粮,哪还能一下子挤的出几万石粮食来。
    “暂时能抽出三千石粮来。”他有些尴尬的道。
    李逸看着他那身紫袍玉带,堂堂从三品的大总管府长史,真的只是个摆设了。
    张亮站了出来,“司空,下官斗胆提议,把三万石粮分派到六州官吏们头上,每州派额五千石。然后州县官吏,再按品级分派任务···”
    他说出这计划时,就感受到很多道同僚们的目光如刀箭刺来,这是个得罪人的办法,但张亮也别无他法。
    杨恭道就算完不成任务,可他出身弘农杨氏,兄长是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弟弟是驸马都尉,还是太常卿兼吏部侍郎,他三女儿还嫁给秦王为媵,另几个女儿,也都是联姻名门,
    这种人,李逸也不能奈他何,可他张亮不行,他张亮的前途,还得指望李逸这个靠山提携,这个时候自然得替李逸解决问题,哪怕是得罪人。
    “下官愿意认下一千石任务。”张亮主动认领任务。
    李逸看了他一眼,见他那自信的样子,看来昨天他去莲庄园,是有收获了。
    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舔的卢李氏,能够从如莲那拿到一千石粮。这个时候,一千石粮可不少,不管是借还是买,能弄来粮就是很大本事。
    杨恭道等人很尴尬。
    甚至一个个心里都有点生气。
    你张亮一个五品司马,认领一千石任务,那在座比你品级高,那岂不是都得认一千石以上,可大家从哪弄粮?
    你他娘的张亮真该死啊。
    李逸看着众人那为难的样子,
    端起茶慢慢品尝,他手里刚到了十万石粮,但不急着公布。
    “张司马说的,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就算摊派了任务,但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再往下摊派、转嫁,更不能欺压、逼迫百姓,
    定州大总管府衙外,我可是让人立了登闻鼓,百姓但有冤屈,觉得不公,都可来击鼓鸣冤,大总管府都会接待并调查出结果的。”
    李逸望向杨恭道,他正在那出神发呆呢。
    “杨长史,”
    旁边人扯了他衣袖,才让他回过神来。
    “下官在。”
    “要有劳你和李客师长史立即去一趟幽州,代定州大总管府拜见庐江王李大总管,
    你跟他说,突厥大举入侵河东,代北危急,我等不能袖手旁观。
    我请幽府联合出兵山后,幽州出兵攻军都关,夺北燕州,我们定府出兵飞狐道,夺蔚州。
    要把高开道那贼,彻底的剿灭,也断突厥一臂,让突厥不敢大举南下。”
    “我李逸将亲自率兵两万出飞狐道,并愿意派兵五千北上,协助他攻打军都关、北燕州,
    不过定府刚遭受叛军大肆劫掠,如今缺乏粮草。
    我们这三万兵马,还要请幽州供应一个月的粮草,就请拨给五万石粮吧。”
    杨恭道愣住。
    “司空,让幽州供给我们五万石粮,只怕他们未必肯啊。”
    “所以我才特意请杨长史和李长史两位亲自前往幽州,当面劝说庐江王啊。
    只要杨李二位长史能够完成任务,你们也不用再摊派筹粮任务了。”
    “我相信庐江王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你跟他说,上次因为幽府没能阻拦高开道南下,这才让易定恒深莫瀛沧诸州糜烂,也因他们没守住军都关,这才让突厥人抢掠河北,
    最后更因他们没能堵住军都关,让许多叛军和突厥人逃回山后,更因为他们没出兵夺回北燕州,这才让高开道与突厥夹击了定襄王,使得两万大军覆没于朔州新城。
    现在,我定州愿意出兵三万,那也是在为他们补救。
    更何况,高开道和突厥人杀了定襄王,焉知高开道不会引突厥人再卷土重来?
    幽州要是不肯给我们出粮草,那北燕州收不回来,到时高开道再打回幽州,幽州也别再来找我们求援。”
    不管杨恭道愿不愿意,李逸还是把这个任务派给了他,并让他当天就动身北上。
    议事结束后,
    李逸把张亮叫到自己书房。
    “城北唐河码头,常平仓里新入仓十万石粮食。”
    张亮一脸疑惑的望向李逸。
    “这粮食是从江淮贩来的,常平仓一石四千钱全和买下来了,不过暂时也没现钱付,这些事情你不用操心,
    现在这十万石粮食在仓中,全都用于此次作战用。你现在就开始着手准备转运粮食至山西蔚州。
    这批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定州大总管府还欠着账没付,我把这些粮食交到你手里,你好好管理,不能有半点差错。
    我知道仓储必有仓鼠,会有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贪污,
    你给我盯紧了,谁敢伸手,你把他脑袋一起剁了。
    仓中粮食,若是少一石,我都唯你是问。”
    张亮好半天都没缓过神来,突然天下砸落十万石粮,他都要幸福死了。
    “司空,既然有了十万石粮,那为何还让杨长史他们去幽州要粮?”
    “我们出兵,他们出粮,天经地义。现在我们粮食缺口还很大,王君廓刚抢掠了平蓟檀三州,手里有不少粮食,那也有我们的一份。
    再则,让他们去幽州,更多的是让幽州出兵山后。
    最起码,也得让他们牵制一下敌军,这样我们在飞狐道才更有机会。”
    张亮心里还念着那十万石粮,忍不住道:“司空,不知那十万石粮,幕后主人是谁?”
    李逸微微一笑,笑而不语。
    张亮看着李逸,突然明白了,一时间对这位年轻的上司,越发的佩服,真是通天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