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酷吏还是能臣
作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830章 酷吏还是能臣
老话说的好,不到十五都是年。
不管有钱没钱,新年里总能好好过上几天,穷人也不怕债主上门追债了,大人还能好好歇息几天,孩子们更高兴,过年了会有好吃的。
趁着年里,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李逸家的新年没往年的热闹,一家人分成长安、洛阳两拨过,怀孕的妻子和媵妾们都留在长安,
其它的媵妾则带着孩子跟来了洛阳。
洛阳惠训坊的卫王府新宅还没营建,他仍还住在城南西市旁的通济坊里,
有些偏,
也有些小。
可新年里来拜访的亲朋好友仍是每天络绎不绝,还有许多认识不认识的都在门外排着队。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李逸如今在朝中红的发紫,去年新皇继位后,李逸地位那是更上层楼,
哪怕是去年李孝常谋反案发,李逸也没受这伯父的半点影响。
别说李逸住在城里,就是住在瀍河庄园,仍一样会排着队拜年。
对这些拜年的,李逸几乎是不见的,礼更不收。
不能说不近人情,实在是见不过来。
正月初八,李逸便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西北的回洛仓巡查。
远远的,便看到一座仓城矗立。
仓城兴建于隋大业初年,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
经历隋乱大战,仓城几度被毁,前朝仓中储粮也早耗尽。
如今仓城经过修复,仍发挥着重要的粮仓职能。
四丈高一丈厚的夯土城墙,保护着仓城里的三百座粮窖。
李逸骑着马,在禁军护卫下来到仓城前。
一群官吏在城门前迎接。
天空铅云低垂,风呼呼的刮,这天似乎要下雪,却又不见下。
“下官司农卿窦静,拜见司徒。”
“下官司农少卿赵元楷拜见李平章。”
···
看着一群青绿袍子中的紫、绯二人,李逸点了点头。
窦静也是老熟人了,
之前他在河东兼领并州大都督时,窦静调来做长史,两人在代北军屯、民屯一事上还很有默契,合作的还算愉快。
如今这位也回朝,调任了从三品的司农卿,掌管司农寺。
这是管着朝廷钱袋子的衙门,户部尚书主管的是钱粮财税相关的行政事务,司农寺则掌仓储委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霡官四署及诸仓、司竹、诸汤、宫苑、盐池、诸屯等监。凡京都百司官吏禄禀、朝会、祭祀所须,皆供焉。藉田,则进耒耜。
可以说户部是会计,司农寺就是出纳。
如今国家困难,尤其是要面对大饥荒,这个时候来当司农卿,可不易。
洛口仓做为洛阳最大的粮食,也是国家最大的几座粮仓之一,这次查出了许多仓鼠。
“窦司农,你们自查的如何了?”
朝廷拿下洛阳,接管洛口仓城,重新修复粮仓粮窖,积储粮食,其实也才三年时间。
但这三年时间,
这座仓城的亏空、损耗情况就非常严重。
好在时间短,
要查清楚倒也不难,
难的是,如何把这亏空的粮食补足。
窦静手指着城门两侧的城墙根下,
这里站了一长排的人,
戴着厚重的木枷站的。
城墙下没有太阳,那阴影里冷的如地窖,风呼呼刮过,不断带走他们身上的热气。
“司徒,那些都是这回洛仓亏空粮食的官吏,还有仓丁,都在这枷着。
本来要把那些贪官的官袍全扒了,然后砍了他们脑袋,悬在城头上,再抄了他们的家。”
李逸只是瞟了那些家伙一眼,
一点也没心疼可怜他们。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国家粮仓,被这些仓鼠贪污,贪的盆满钵满,当成了发财工具。
可饥荒之时,
那都是救命粮。
“卫王请先进城再说吧,这外面风大寒冷。”
少卿赵元楷上前道。
李逸下马,赵元楷凑上来搀扶。
“谢了,用不着搀扶下马。”
赵元楷也不以为意,一直笑呵呵的,还马上递上一个铜暖手,“司徒暖暖手。”
李逸没理会他,径直往仓城中去,
他没进屋去烤火喝茶翻看账本,而是先去查看了仓窖。
三百口仓窖在城中整齐排列有序,每口直径约十米、深约十米,一口窖可以储粮八千石。
一个大唐府军戍边,一日两升粮,一年七石二斗。
这一口粮窖储粮,可供一千一百多士兵吃一年。
而在洛阳东边的洛河入黄河口的洛口仓,那有更大的兴洛仓,穿窖三千孔,两仓城储满,能达到惊人的两千六百余万石,这么多粮足够三十万士兵食用十年之久。
现在,
朝廷各方调集存储于此的粮食,账上很多,应当储满了许多粮窖,可事实上一番细查,
发现大多仓都是空的,
或是新粮被替换成了陈粮,
更有把下面用木板撑起,只在上面装薄薄一层粮。
“当初隋炀帝建此仓,号称储满三百窖粟,便可供洛阳军民食用十年之久。”
可几大粮食的粮,
最后反成了各种叛军们壮大的本钱。
李密就是凭夺取的黎阳仓、兴洛仓粮食而壮大,成为中原盟主。
而王世充也是靠着洛口仓以及含嘉仓城中的粮支撑着。
李渊起兵南下,进军关中,则靠的是李孝常献永丰仓解决了粮草不继的问题,一举拿下长安。
“窦司农,这些仓全都查过了没?”
窦静在旁边应道:“粮食已经全都换过一个窖了,所有粮食都检查和量过了。
陈粮换新粮等问题都已经核实清楚了。”
“亏空情况确实严重。”
“总共亏空了多少?”
窦静说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本来朝廷各方调动,这仓城应当储满了三百口粮窖,也就是至少有两百四十万石粮。
可现在,
“全面清查后,如今回洛仓城中,有粟、麦、稻、黍、秫、菽等共计一百二十余万石。”
其中不少还是新粮换进来的陈粮,
甚至有以细换粗的,把粟麦稻等换成了秫菽等,
秫便是高粱,菽是豆子,这都是杂粮了。
“胆大包天啊。”李逸感叹。
这等于三年时间他们就把亏空了一半多。
实际上,为应对饥荒,朝廷这几个月是用尽各种办法,筹集粮食,有大量的粮食入仓,
这些家伙还没来的及贪污多少,否则要不了多久,估计还要亏空更多。
贪这么多,
那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
而是整个仓城的官吏、仓丁,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参与了贪污和分赃。
这是系统性的,是一个大窝案。
人人有份,只是分多分少。
这些人全砍头抄家流放都不过份。
不过李逸今天来,
主要的任务还是把亏空掉的那些粮食,追回来。
其它的以后再说,粮食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把他们吃进去的,让他们吐出来,挺难。
亏空的数额太大了。
仅这一个仓城,三年来总亏空高达一百六十余万石粮。
仓城原驻有八百守卫士兵,
仓城中也有专门的官、吏,以及一些征召来轮值做役的百姓壮丁。
一百多万石粮食,三年时间,
这真是硕鼠。
窦静也很为难的道,“经审问,那些仓鼠也承认,他们偷盗出去的粮食,大多销赃掉了。
多数是直接卖给粮商,
少部份则干脆是自己家人,或是亲戚出钱开粮铺,做起了无本买卖。”
也有人用这粮食去酿酒,
或是榨油等。
现在想收回粮食,难于上青天。
李逸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冷哼一声。
赵元楷立即上前,“卫王,下官觉得要追回倒不难。”
“哦,你有何主意?”
他对赵元楷不太喜欢,听说过这家伙的一些事迹。此人是隋朝宰相左仆射赵芬的幼子,赵家是天水名门。
吏部侍郎杨师道妻子桂阳公主,前夫就是天水赵家的赵慈景。
赵元楷以门荫入仕,聪明机辩,隋末任上郡东曹掾,被公称有才干,连杨广都听说了他能干,遥署历阳郡丞。
但这家伙的才干在于极能搜刮百姓,能把百姓的骨头榨出油来。
给江都的杨广进献各种珍奇美味,因此升为江都郡丞、江都宫使,到了江都更是天天给杨广变着花样进献各种山珍海味美酒珍玩。
江都之变后,随之北上,后奔逃关中投唐,却也凭所谓干吏之名得到重用,三年时间就做到了司农少卿,甚至还恢复了他隋朝册封的淮安县公爵。
窦静这个司农卿,前宰相窦抗之子,驸马窦诞的兄长,也还仅是个信都县男爵呢。
而且这个家伙在宇文化及失败后,逃奔长安大唐,在滏口遇到强盗,居然抛下妻子独自逃跑了,导致妻子被群盗所杀。
赵元楷上前凑近几步,
“卫王,凡回洛仓所涉案官吏、兵丁,都得一起补齐亏空。主动坦白交待所贪、盗数量者,限时上缴补齐。
若不肯老实交待,那剩下亏空之数,都由他们承担。”
“这些人把粮食已经卖掉了,如何补缴?”
“他们的父子、兄弟,都须一并补缴,否则连带治罪。”
“还有那些收购贪盗粮食的商人,一并治罪,须得一起补缴亏空,他们若补不齐,则父子、兄弟也得一起补。”
按赵元楷的意思,
这次不仅要把回洛仓亏空掉的一百六十余万石粮全都收缴上来,
还要再罚个百八十万石上来。
不仅要追赃,还得算利息。
补不齐,那就抄家,还要抄涉案者父子兄弟的家,抄家若还不够,那就把妻妾儿女都没为奴婢卖掉。
“司徒若是肯给下官一个机会,下官愿意负责此事,回洛仓亏空了一百六十万石粮,下官保证三个月内,补上三百二十石粮!”
亏空一百六十万石,赵元楷却敢说补上三百二十万石。
这是翻一倍了。
是个狠人。
若答应他,那回洛仓涉及的这几千人,那就完蛋了,甚至他们的家族,也要陷入万劫深渊。
肯定要被这家伙敲骨吸髓,榨干最后一点油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