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名不虚传大先生
作品:《重生后,我成了大先生》 第642章 名不虚传大先生
周浩然跟俞兆林聊了半个小时。
简单了解了下他的公司现在的发展状况。
就很唏嘘。
三年前,保暖内衣的市场在国内还没火起来呢,最早做这个市场的就是俞兆林,并且大获成功,堪称是业内第一。
把市场带火了之后,跟风者就陆续出现了。
包括南极人。
短短过去两三年,形势就变了。
俞兆林从行业第一,变成了行业边缘,甚至陷入了危机之中。如果任由危机扩散,还采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置,那俞兆林的颓势很可能就会愈演愈烈,最终破产。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反面性。
竞争太激烈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要么很多人都反对搞市场这一套呢。
过去的计划模式,就没有这样的担心,把企业做起来了,就等于拿到了行业“指标”,闷头做就行,甚至稀里糊涂的混吃等死也行。
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生存担忧。
经过周浩然的了解,发现俞兆林还是很有实力的,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不过经营模式出现了严重错误,自产自销的重点错了。
周浩然为南极人的策划,是在“销”的领域投放大量资金。
说白了,就是要大钱砸广告。
俞兆林不一样,他们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在了“产”的领域,就跟过去国营企业搞的那一套似的。赚钱了之后,他们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来做工厂。
只有设备先进了,生产出来的保暖内衣才会更有效率、品质更好。
俞兆林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大先生,俞兆林有着全国最好的保暖内衣生产线。现在国内的保暖内衣,很多还是作坊式的生产呢,包括南极人。都是把订单下给很多小作坊,一家几千件几万件,都很零散、很分散。”
周浩然“嗯”了一声。
他自然知道。
“化整为零”本就是他的主意。
俞兆林接着说:“好一点的厂商,最多也就是半自动化,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靠着手工和缝纫机的配合。”
周浩然问:“你们不是?”
俞兆林道:“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等发展起来之后,我们就改了。过去三年,我们先后投资了2.7亿,从德国引进了生产线。可以这么说,俞兆林有着国内最好的保暖内衣生产线!”
周浩然惊讶的问:“三年投入了2.7亿做产线,你们赚了多少?”
“账上已经没什么现金流了。”
俞兆林不由得苦笑。
周浩然暗暗摇头。
发现了俞兆林的致命弱点。
引进生产线就掉了2.7亿,后续还要建造工厂、培训工人,以及采用跟生产线适配的原材料……这得多大的成本?
这种顶级生产线,其实有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造假困难!
手工做,标签上写的是纯,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廉价的涤纶。
灵活性强。
可以随时调整。
顶级产线就不行了。
不适配,就可能导致机器故障。
这就没法造假了。
不能造假,成本就大大提升了。
别说这90年代了,哪怕是二三十年后,国内的服装生产行业里,也很少采用这种全自动的顶级生产线,更多的都是以小作坊订单为主。
因为成本低,因为便宜。
因为量小节奏快。
这样的优势,推动了很多服装电商走向了全世界。
缺点就是假冒伪劣太多。
不是假货。
而是真货就是假的。
俞兆林看出来了大先生的不以为意,“大先生,我这样做,是不是错了?”
周浩然点了点头,“俞老板,这做生意跟打仗是一样的,看起来是背后的运筹帷幄、精妙巧思,其实最核心的本质是数学。想成为大企业家,就跟成为军事家一样,首先得有数学思维。”
“数学……”
俞兆林沉默下来。
周浩然道:“费2.7亿引进生产线,成本的浪费太大了。”
俞兆林有些不服气,“大先生,我这是全自动的生产线,不是那种小作坊模式了。我这工厂里,只有300多个工人,产能却能顶上其他厂商2000个裁缝。”
“成本呢?”周浩然摇摇头,“2000个工人,一年的开销也就2000万。你一次性的掉了2.7亿引进设备,这能养活多少产线工人?你这胃口是不是太大了?”
“可是……”
俞兆林不太认可。
周浩然一挥手,打断了他,“在国内做市场,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廉价的人工成本。取长补短,才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国内的优势是人工,欧美的优势是机器。俞老板,你本末倒置了啊,你身边是不是有什么老外当顾问,把你给误导了?”
“啊?”
俞兆林面色猛然一变。
还真让大先生给说准了!
真是这样!
他高价,请来了一个大鼻子老外当咨询顾问……这里是海港,外国人很多。外国人比国内更懂市场经济,这也是社会上的普遍共识。
周浩然是大先生,用心指点,没有遮遮掩掩,“现在国内出现了下海潮,很多人都在下海做生意。可是过了十年二十年再看,就会发现,那些名校履历的社会精英,往往都下海失败了。相反,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土包子,反而更容易成功。”
俞兆林呆住。
因为他就是社会精英,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大学生……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南极人的那个张总……呵呵,一个初中毕业的,也配比较吗?
却没想到,在大先生眼里,精英成了劣势。
知识太多,反而成了累赘。
周浩然道:“社会精英知道的多、明白的多,对国外的情况了解的更多,知道市场经济要学老外。可学着学着,就学错了。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不懂国外是怎么回事,反而更能适合本土环境,摸着石头过河,更好的扎根活下来。”
俞兆林自诩为社会精英,多少有些傲气,“大先生,国外的很多世界级服装巨头,都是这么做的,就真的错了吗?”
周浩然问:“国外的服装巨头都很厉害,很多都是世界500强,你沿着他们的路走,那不就是在身后跟随,什么时候才能超越?”
“啊?”
俞兆林就没想过超越的事。
周浩然说了一句别说当下了,哪怕是二十年后都很先锋的一句话:“超车有风险,弯道超车更有风险。想要超车,得换道。利用他们没有,但国内有的优势,才是当下这个时代,在市场里竞争的关键!”
俞兆林默默品味着这句话。
内心震动。
这是他第一次跟大先生近距离接触。
以前还颇不以为然。
觉得这就是个毛头小子,能懂什么?直到近期南下救市成功,还带回来了分红发给了业内同仁,一下就声明爆发了……这才让他重视起来,专程过来求教。
没想到,真的是名不虚传!
厉害啊!
周浩然接着说:“还有,做生意一定要有高视野。你站在山下,和站在山顶看待这个市场,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风光。”
“请大先生指教。”
俞兆林已然是心服口服。
周浩然瞥他一眼,淡然道:“现在国内有这么多的下岗工人,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是企业应有的使命。你大价钱引进了昂贵的生产线,效率提升了,不需要那么多产线工人了。这未必是好事!”
效率提高了。
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少了。
都说官府要公平的对待每一家企业,可真正执行起来,一定会有偏爱。
偏爱谁?
当然是能够更多纳税、更多提供就业机会的优秀企业。
简单的聊过之后,就送客了。
周浩然只是剖析了问题。
没提出解决方案。
乔诺回来,就很好奇的说:“师父,你真要帮俞兆林啊?”
周浩然道:“企业生存不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不信!”
乔诺撇撇嘴。
“怎么不信?”周浩然哼了一声,“我是大先生,人称江湖及时雨,别人来上门求助了,我不出手帮忙,这不是坏了名声?”
乔诺道:“那之前有个做皮鞋的,也找你帮忙,你怎么不见呢?”
“是吗?”
周浩然打了个哈哈。
乔诺下巴微扬,一副看穿的态势,很得意的说:“你肯定是想在俞兆林身上获得什么好处,对不对?”
周浩然笑道:“就你机灵!”
“我猜猜啊……”乔诺眼珠子咕噜噜的转,“俞兆林是做保暖内衣的,可这一行里已经有南极人了。你是想用俞兆林来制衡南极人吗?帝王术?”
“行了,别猜了。”周浩然啼笑皆非,问道,“卢初瑶呢?把她喊过来吧。”
没一会儿,卢初瑶和裴彗就一起过来了。
她俩都是胡小宸闺蜜团的成员。
认识的久了,自然也就成了朋友。
也仅限于朋友。
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艺术生,除了极个别,作风都比较开放,男朋友都换了不知道多少个了。
她们这次过来,就是要找周浩然。
为了春晚。
“浩然哥,你帮帮忙嘛,小宸说了,只有你开口了,才行呢!”
卢初瑶大抛媚眼。
裴彗在红楼茶馆打工,就局促了不少,也很期盼的说:“浩然哥,我也想去春晚,我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能不能安排呀?”
“安排!”
周浩然毫不犹豫。
“真的啊?”
卢初瑶兴奋的跳起来。
“其他那几个朋友呢?吴悦、王清秋、栗沈她们,都联系上,问问她们的意思。要是想上,也都能上!”周浩然就很大气,“这是咱们自家的春晚,当然得安排自己人!”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