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建场

作品:《1994:菜农逆袭

    第340章 建场
    方头捷达路过城区的酒店时,李才偏头向吹着自然风的陈家志问道:“陈哥,要不给你开个酒店?晚上睡得更舒服些。”
    “不用,就住宿舍。”陈家志从思索中回过神来,“前两年的住宿环境可比这差远了。”
    薛军也在车上,同样喝了不少酒,这会儿摸出烟,接连给两人点上。
    想着李才是今天下午才从清远回来,陈家志又说:“过两天我又要出去,难得今天人都在,晚上好好聊聊。”
    薛军笑道:“再买点酒和小菜,等会儿再喝点,才总和旭总今天可都没喝酒呢,家志应该也没醉吧,你这演技还挺不错。”
    “醉了,我喝了多少酒你看着的。”陈家志说:“不过等会儿我可以喝白开水,你们喝酒。”
    “咦~”薛军揶揄道:“和外人就使劲喝,就不和自己人喝呗。”
    “你都说了是自己人了。”陈家志可不受激将。
    李才哈哈笑道:“陈哥启动了老板特权,法术攻击无效。”
    “……”嘴上说不过,薛军便让李才找个合适位置停车,他去买车。
    李才说:“行了,军总,你就老实歇着吧,等到了我去买。”
    顿了顿,李才又说:“陈哥,小熊几个也在宿舍,喊着一起吧?”
    “行,都叫上。”
    靠谱鲜生配送中心目前人员很充足,有分拣,有采购,有配送,晚上吃宵夜的也来了十来个人。
    等菜准备好后,陈正旭也刚好送了人回来。
    “旭总,喝啤酒还是白酒?”
    “啤酒吧。”陈正旭接过酒,又叮嘱道:“凌晨有活的人都悠着点哈,别耽误了正事。”
    “放心,哥几个心里都有数。”
    又有人打趣道:“陈老板可是准备喝凉白开呢。”
    陈家志拿着三姐陈家英给他的陶瓷杯,举杯笑着道:“来来来,大伙都辛苦了,我以水代酒一起喝一个。”
    “吁~”
    “军总,你要不要也让英姐给你倒杯凉白开啊?”
    薛军撇嘴道:“我可没有某个人那么怂哈,再喝两三瓶啤酒还是没问题。”
    调侃归调侃,众人也都起身和陈家志喝了一杯。
    其实他们那乡下地方也没什么敬酒习惯,喝酒都比较随意,陈家志也习惯了这种氛围。
    不过他发现这群人喝酒都还挺克制,反而聊天很有劲,谈到工作时也是朝气蓬勃,面对潜在竞争也没有胆怯。
    采购、配送,每个人都愿意说一说与客户的接触交流过程,其余人帮着查漏补缺。
    采购验收、包装运输、保鲜、车辆安排和路线、定期回访客户……
    陈家志也偶尔能提供些建议,但最重要的还是目前的团队氛围很好。
    除了配送,在档口销售蔬菜的丁桥也在,和李才坐在一起。
    陈家志换了个位置来到两人身边,主动谈起了档口的工作。
    最近虽说菜价不景气,但最近菜场每天产出维持在30上下,除了供港的菜外,供档口的量并不大。
    所以才会有李才外出找货源,更准确的说是建立货源基地。
    李才喝了口珠江啤酒,说:“这次和黄总还有黄川一起去的连州,在一个叫西岸镇的地方和一个村子进行了商谈。
    在黄总的信用背书下,有部分农户愿意和我们合作,按要求种菜,由我们统一收购。
    更多的人,可能就只有见到效益后才能把人拉进来。
    而且现在那边主要是土路,三连一阳的路都很难走,早上从清远出发,要晚上才能到连州,想种菜心,运输难度不小。”
    陈家志陪了一口白开水,沉吟道:“清连一级公路去年就动工了。”
    李才说道:“但想全线通车至少还要两三年时间,修这条路可不容易。”
    ‘三连一阳’指的是清远辖下的连山、连南、连州和阳山,都处于粤北山区。
    也是广东反季节蔬菜主产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阳山更靠南,运输更方便一些,目前也同样有不少蔬菜基地。
    但陈家志在当地没有关系。
    而连州就不一样了,黄建远和黄川叔侄来自连州,可以直接建立联系。
    连州市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山区县,但耕作区面积较连片、平坦,又远离工业污染,极为适合发展蔬菜生产。
    就是太偏了,交通不便。
    这也导致目前连州菜心并没有全面走向市场。
    李才回宿舍把笔记本拿了出来,“这次也走了不少地方,接触了不少人,当地种的最多的是春萝卜,其次有茄子、夏阳白、荷兰豆、番茄和包心芥菜等十余种蔬菜。
    西岸镇便形成了部分连片的荷兰豆基地,很受市场欢迎。”
    陈家志没想到西岸镇还种荷兰豆,也是巧了。
    “荷兰豆是反季生产?”
    “对。”李才点头,“月初就上市了,是最近市场上价格较高的蔬菜。”
    荷兰豆喜冷凉,城等地区夏季气温高种不出荷兰豆,但连州可以提前一两个月上市。
    李才又说:“原本打算顺路买一车回来,不过当地已经有收购商谈好了收购,主要卖到深城,当时再去从散户手中收购也来不及了。”
    陈家志笑道:“没事,当下还是搞好货源基地,其它的你也看着来。”
    “嗯。”李才喝着啤酒,抿嘴说道:“我打算从那些流通大户手中拿货,补充货源。”
    这就涉及到定位问题了。
    63号档口定位是叶菜,但交易量不足也是切实问题,陈家志打算把这一块都交给李才去搞。
    跟着陈家志又问了佛山的情况,李才之前在佛山也有叶菜货源地。
    “佛山最近也出了农残事件,当地的甲胺磷、敌敌畏和乐果等农药使用也比较厉害,不符合定位。”
    “难怪你跑连州去。”陈家志赞赏的举杯:“争取把连州的货源地搞好,等清连一级公路修通了,大有可为。”
    就现在而言,连州菜心也能运出来,但想品质出众,应当还有品种、种植技术等等要求。
    这两年就当是摸索。
    同时,市场上的冷库和新档口也暂缓了,细想之下,现在上有点操之过急。
    “还谈工作呢,喝酒,喝酒。”薛军端着酒杯走了过来。
    “行,喝喝喝。”陈家志也端着白开水,一点也不怵。
    “下次再喝白开水单独给你开一桌哈。”薛军说道:“老板特权也不能一直用。”
    “都是特权了,那当然可以随时发动。”
    吃完夜宵,丁建辉带来的那点不爽全都消失了。
    配送中心的宿舍房间不少,陈家志休息得还算舒适。
    起床时,楼下的分拣中心都还在忙着,又去档口看了下,拿了钥匙,叫上薛军一起去城里找水果批发市场。
    江南这时还主要是蔬菜批发,水果很少。
    其它较大的水果批发市场要属南源和南北水果批发市场。
    但找了一圈,也没看到有榴莲卖,进口水果也比较少,只能无功而返。
    李才问道:“陈哥,是有做水果生意的想法吗?”
    陈家志摇了摇头,说了下马来客户带榴莲来的事。
    “其实水果生意也可以做,但暂时还没有这么多精力,以后再说吧。”
    他现在就是钱太多,想出去,但也不能随意乱,毕竟再想复刻这一年多来的经历不太现实。
    又去机场提前买了机票,陈家志开车回了菜场,在家安心呆了两天,才再度登上了去沪市的飞机。
    此次一同前往的有薛军、敖德海两人。
    前期也用不着那么多人,陈家志目前也不清楚在沪市拿地是怎样的章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飞机上,陈家志在看着最新的【种子世界】期刊,一场交易会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十月份,京城丰台种子交易会,地点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
    “从1992年就开始举办了。”
    “可以让洪中再去看看,算了,这趟自己去。”
    新发地也是京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居全国前列。
    除了去看种子,还可以去蔬菜批发市场走走,结交批发商,没准以后用得上。
    到了沪市后,三人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敖德海问道:“老板,计划在沪市拿多少亩地建菜场?”
    陈家志想了想,说:“看情况,200亩以上,500亩以下都可以。”
    敖德海挠了挠头,又问:“现在要怎么下手呢?”
    陈家志沉吟了会儿,把写好的笔记本一关,说道:“买几条好烟回来,先去村委打听下。”
    前世他租地都直接去找村委会,如今也只能先这样试试。
    不过在送出了几包烟后,却没有收到多好的效果。
    如今在沪市租地种菜的外地菜农并不少,然而,面积都不大。
    像陈家志这样开口就是几百亩的就像大熊猫一样稀少。
    连着问了两个村委,村干部的回复很统一,“你要租地,那你自己让老百姓把地租给你啊,找我干什么?”
    在宝山杨行镇转了几圈,都没什么进展,反而看了不少的菜地。
    菜的种类不少,但杨行镇最出名的蔬菜是黄瓜。
    近几年从杨行镇地方黄瓜品种中培育出的宝杨黄瓜,以其优质高产而在市郊以及沪市周边地区迅速推广,逐渐有成为沪市黄瓜当家品种的趋势。
    不过宝杨黄瓜更适合温室种植,当下能看到的较少。
    三人租了自行车,走动的范围也越来越远。
    敖德海喊道:“老板,你看,大棚,好多大棚!”
    “还真是,这大棚看着就不一般。”
    陈家志也注意到了前方出现的大棚,看着很新,便加快了速度往前骑。
    “种的好像是青菜,看着好像不怎么样嘛。”
    棚里种的上海青,长势较为一般,稀稀拉拉的,但基础条件很不错。
    陈家志也看到了不远处的标识:罗南蔬菜园艺场。
    罗南也是一个镇。
    陈家志估计这是集体建的菜场,大棚、水泥明沟、滴灌和喷灌设施,是此时少见的标准化园艺场。
    三人的指指点点很快便引起了村民的注意,有村民上前询问,陈家志也道明了来意。
    很快,便有村干部来了,“就是你们要租地种菜吗?”
    陈家志掏出烟,说道:“对,想问问村里还有地出租吗?”
    村干部说:“我们繁荣村地倒是还有不少,你要租多大面积。”
    陈家志比了两根手指。
    “20亩?”
    “至少200亩。”
    “嘶~”
    同样的表情陈家志近些天见了很多次了,以为又要被拒绝。
    然而,等了一会儿,这位中年村干部却说道:“以往没有私人租这么多。”
    陈家志指了指眼前的大棚,“这一片的面积也不少吧?”
    “这是集体建的。”村干部说道:“面积一共也才100亩呢,全都上了管棚,就这都了400万,你要租200亩地,也是要建管棚么?”
    管棚也就是大棚。
    陈家志摇了摇头,说道:“管棚造价太高了,承受不起,主要是租来种露天蔬菜。”
    “哦~”村干部抽着烟,仰头道:“这造价确实不便宜,但得也值,这管棚种菜管理方便。”
    陈家志看着棚里的青菜,忍住吐槽的冲动,打听道:“罗南园艺场有上级给补贴资金吧?”
    “嗯。”
    村干部点头,陈家志给了他一包烟,继续打听。
    具体的数字没探听到,但也知道市里对新建菜场有很大的扶持。
    不过这是集体。
    “私人建场我就不知道有没有补贴了,在罗南应该是没有。”
    陈家志对这个结果颇为满意,难得遇到愿意交流的村干部,便又继续打听着租地的情况。
    200亩地不是小数目,想凑出这么多地,需要村里帮着组织。
    而实际上陈家志想要的不止是200亩。
    这可把村干部给难着了。
    但这位主观能动性不错,承诺要回去商议,定了后还得在村里召集村民开会,同时也会找镇上领导汇报。
    大规模租地并不容易。
    好在繁荣村才建了集体园艺场,经验都还是热乎的,村民和村干部接受程度都比较高。
    陈家志带着敖德海、薛军又等了两天,便等来了消息,镇上的蔬菜科要见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