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顶花带刺

作品:《1994:菜农逆袭

    第345章 顶带刺
    “要回成都租档口吗?”
    李明坤还颇有些期待,从广州到元谋,回家原本就近。如果再能发展到成都,以后回老家就更方便了。
    陈家志:“.....“
    “卖到成都只是举个例子,最近元谋的收购商多,到时哪家给的价格合適就卖给谁。”
    “也对,要看价格。”
    元谋的冬早蔬菜进入了丰收,北方的收购商也络绎不绝。如果不考虑价格,菜倒是不愁卖。
    但想卖出优质优价,那也得点心思。
    李明坤是种黄瓜的老手,技术和管理上都没问题,又有优质种苗,这批菜的长势到现在总体上还算漂亮。
    而且过了这么几天,陈家志也弄清楚了云岭农场里,目前种植面积最多的就是黄瓜,占了接近一半。
    其次是茄子和甜椒。
    茄子也是李明坤擅长的作物,甜椒种的中椒5號,年初在江心菜场也有大获成功的经验。
    面积最小的就是番茄,也是李明坤没种过的菜。
    这样一想,陈家志更加有理由怀疑李明坤从开始育苗时就做好了苗子卖不出去的打算。
    心中早有预案,也难怪这么久以来都丝毫不慌。
    看来选择让李明坤来元谋是个正確的决定,稳健点也好。
    “最早採摘的是黄瓜吧,也有辅助授粉吗,还有多久能摘?”
    “嗯~半个月后能摘。”李明坤笑道:“元谋晚上也挺冷,大棚也有作用,黄瓜长得更快,產量应该挺不错。”
    “去看看。”
    走了没几步,就到了另一个大棚,黄瓜的藤蔓已经往引蔓线上爬了段距离。
    陈家志习惯性的蹲下身,摸著一节平躺著的茎杆,往前一看,一溜都是如此模样。
    李明坤解释道:“平躺著是让它更能受力,虽然前期掛果比较慢,但后期能保护茎杆不受损伤。”
    “我懂。”
    李明坤无心吐槽,看表情就知道不懂,这都是经验。
    然而陈家志还真知道这个经验,他看得入神只是没想到李明坤也懂。
    藤蔓上黄瓜的开结果情况也很不错,掛果很均匀,地上也铺了层防杂草的薄膜,陈家志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过看著还带著朵的小黄瓜,他想起来未来很有名的有关黄瓜的舆论事件:『鲜黄瓜”或者说顶带刺”黄瓜。
    因为其新鲜、外形好,售价一般比普通黄瓜高不少。
    然而,在21世纪10年代,有电视新闻报导称『顶带刺”黄瓜是涂抹了避孕药的谣言。
    隨后避孕黄瓜便在公眾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每隔几年有关新闻都会被翻出来炒作,每次都能引起公眾的恐慌心理。
    当然,也对黄瓜產业造成了伤害。
    其实哪是什么避孕药,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称沾葯。
    一般来说,黄瓜的完成传粉、授粉后,有时不马上脱落,而是等果实再生长一段时间后才脱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顶”是否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判断黄瓜嫩与老的標誌。
    而那些不用授粉即可结果的黄瓜,顶端的小黄停留时间就更长,
    只是受气温、光照等因素影响,有时黄瓜植株长势弱,生长缓慢,黄瓜坐果率低,影响產量。
    所以,在种植过程中,为防止幼小的果实脱落,有时会在黄瓜的果柄部位涂抹防落素,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座果。
    然而,当防落素不小心抹到朵上时,就会使朵更紧密地黏附在黄瓜顶端,或者乾脆不脱落了。
    后来,种植者发现这样的黄瓜反而更受消费者的青睞,於是,用防落素处理黄瓜,成了一些黄瓜种植的標准程序。
    同时,这种鲜黄瓜还具有鲜、刺密、色量、条直等特点。
    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更高,有时一斤能贵一块钱以上,但种起来也麻烦。
    李明坤走了一小圈回来,“陈老板,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陈家志手还摸著一朵小黄,“我在想要不要上点科技。”
    “安?”李明坤傻眼了,不会吧,不会吧,陈老板这就墮落了?
    陈家志看不得这种眼神,便也给李明坤说了下顶带刺的黄瓜。
    自然状態下的黄瓜也能顶带刺,李明坤並不陌生,只是要做到每一根都顶带刺,那可能也只有上科技了。
    “这不会对人体有害吧?”
    “不会。”陈家志警了眼李明坤,他之所以对顶带刺黄瓜这么熟,还是李明坤教他的。
    沾葯本身也只是植物调节剂,只对目標植物產生作用,也只需微量就能达到效果,用量过多黄瓜反而会长成歪瓜裂枣。
    所以市场上卖的黄瓜要是长得不好看,反而更可能有危害。
    李明坤也懂得更好看的黄瓜销量会更好,略一思索,他便觉得可以试。
    因为为了產量高,他本身也在组织工人进行辅助授粉,多抹一道防落素的工序只是顺便。
    “这样的话,药要早点买回来了。”
    “”陈家志:“我还不知道哪里有卖,你有听过沾葯吗?”
    “没有。”
    “我也忘了它的学名。”陈家志想了想,说:“都留意下吧,今年用不上就明年,哦,对了,
    这种沾葯好像也可以用在菸叶、葡萄和西瓜上。”
    李明坤沉吟道:“要不你回广州一趟,那边应该有卖的吧?”
    “算了,不急这一时,专门跑一趟不值得。”陈家志笑道:“我留在元谋主要还是为了作研究。”
    李明坤也清楚他对育种感兴趣,打趣道:“那其实你该去考大学,嗯,就读农业大学。”
    陈家志笑了笑,大手一挥,“我现在也是在读农业大学。”
    李明坤一愣,反应过来后也笑了起来,好像也是,农大也学种地嘛,他们这还少走了几年弯路。
    云岭农场的办公室也已经修好了,只是还没入住,办公、宿舍、食堂,各类设施都比较齐全。
    而星火村书记仲家凯筹资修建的专家楼选址也只间隔了几百米,进度要落后不少。
    现如今来元谋育繁种的专家都还住在县农场的『危房”里。
    配套设施確实差了点,也难怪吸引不来几个大公司。
    陈家志认为来元谋制繁种里最有名气的企业应该要数北大荒。
    不过主要是做玉米和小麦的加代育繁种,也鲜有涉及蔬菜。
    此外就是各种科研单位和相关课题小组,陈家志原本想跟著专家组学习一二,可惜没能得逞。
    最后也只能回了自家育苗场,跟著彭谦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制种生產要点。
    时间一天天过去。
    露天菜田里除了瓜果,也长出了菜心、生菜、油麦菜、芥菜、芥兰。
    很多本地农民都是第一次见到广东菜,常把菜心认成是油菜,也会对芥菜芥兰感到好奇。
    但更多的人还是更关注大棚里的黄瓜和茄子等蔬菜用大棚种菜在元谋还是头一例,別说普通农民了,县里的研究所和农业部门也很关注。
    临近採摘时,由县领导带队,又有一大拨人来参观。
    巴拉巴拉了一阵。
    听到领导问起时,陈家志才认真介绍了大棚在元谋的优势,穴盘苗和嫁接苗的好处等。
    带队领导姓庞,听得很认真。
    听到元谋蔬菜从12月20日到3月20日的空窗期时,还特意问了下县里的蔬菜產业专家,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覆。
    “陈总,大棚的成本多少?几年能回本?”
    陈家志说道:“得分是哪种类型的大棚,像这种结构的钢架大棚,每亩投入至少2.5万元,但如果是竹棚,造价会低不少。
    至於多久能回本,我现在也不清楚,得等收了这一季菜才知道。”
    县领导沉吟道:“这对我们县蔬菜產业也很有参考意义,听说云岭还弄了育苗场,嫁接苗卖1
    毛5每株,今年卖了多少株苗?”
    “额—”陈家志直冒黑线,摇了摇头,“一株也没卖出去,倒是免费送了好几万株苗出去。”
    县领导也很惊,因为价格贵,他预料到会不好卖,但没想到一株也没卖掉。
    “可以便宜点卖嘛。”
    这时,跟隨的人群中有一穿著条纹衬衣的男子说道:“领导,別人费了那么多功夫,要是便宜卖,可收不回成本哦。
    企业也是要有利润才能长远发展嘛,要持续亏本,可不得跑了。”
    语气里多少有点幸灾乐祸。
    领导沉默了片刻,又鼓励了几句便离去。
    陈家志看了眼那条纹男子,感觉到了很强烈的恶意,他找身边人问了问,王永祥刚好认识。
    “他叫周金辉,县蔬菜公司种子经营部的人。”
    “老王,谣言有没有可能是他传出来的?”
    “嘶~”王永祥悚然一惊,“+踏马的,还真可能是他。”
    如果育苗场的生意好起来,利益受损最大的人是谁?卖蔬菜种子的肯定是其中之一。
    其余人也反应了过来,受此影响的高维等人都挺气愤。
    不过陈家志看李明坤很平静,不是特別在意。
    陈家志也很平静,“是他也无妨,菜都马上採摘了,当下要务是先確定收购商。”
    空窗期要12月末才到来,现在还才11月,竞爭也相对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