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半圣之姿
作品:《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316章 半圣之姿
至宣德十年末,在顶层一致下,将一众反对派被赶出京城后,剩下的主流各派,由各派大佬一起推动,京城诸部改制基本顺利完成。
这是一场非常大的清洗。
京城各势力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在这场风波中,站在内阁对面的大员,基本上结束了政治生命。
用历史书上的总结语气来说——“宣德改制彻底确立了明王朝以内阁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对于李显穆等人,这当然是巨大的胜利。
但某种程度上,又仅仅是个开始。
李显穆等人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紧张起来。
因为接下来,他们要面对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群体,分布在广大国土上的,存在于每一个府县之中的“文人—地主—官吏”群体。
许多人都知道六部是京城执政部门,却不知道在地方上也都有和六部对应的部门。
比如,县衙的三班六房。
皂班负责站堂、行刑、门卫等内勤事务;壮班负责押解囚犯、维护治安等体力任务;快班则分马快与步快,专司缉捕、传递公文,马快需自备马匹。
这是朝廷基层的维稳武装力量。
一个县级衙门,对当地的控制力是否足够强,就看它能驱动多少衙役。
倘若手中衙役数量太少,就连当地的治安都维护不住,更何况深入各乡村去收税。
而受限于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朝廷又不可能负担大规模的公共资金。
这就是“皇权不下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三班是暴力机构,属于“武”,那六房则是“文”。
对应中央六部职能,为吏房、礼房、兵房、工房、户房、刑房,大约有十几人。
处理各项文书工作,政务运转。
当然,仅仅十几人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的“临时工”、“劳务派遣”存在。
这便是所谓世代相传的胥吏。
虽无正式品级,手里却握着实权。
胥吏、贱籍、世袭、豪强,当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便能知晓这群人的精神面貌是何等样了。
朱元璋,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看待胥吏如同看待贼一样,是有其必然道理的。
所以当初李显穆寻求将胥吏用正经读书人代替,并且纳入正式官僚体系之中。
由于胥吏熟悉律例成案,实质上是衙门里真正办事的人,而那些官们,多数时候只是做一些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本不费什么心,故而大部分人的心思,要么放到跑官上、要么放到贪污上。
所谓“官员务虚,吏员务实,钱谷刑名,实操于户房、刑房书吏之手”。
此番京城组织机构大变,自然会在地方上引起连锁反应,起码每一个部门都要在地方上有一个对应的部门。
这必然将在地方上也引起风暴。
一着不慎,就会引起大乱。
治理一国和治理一省、一府、一县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
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政策,当初在地方上实行,反响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他才会推行那些政策。
但是当初那些好用的政策,一旦推广到全国,立刻就变了形。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王安石用人不当,一群只想借着改革升官发财的人,混入了改革队伍之中。
在中华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在那场改革中,有一句话影响深远——“不换思想就换人!”
改革需要的人,首先要愿意参与改革,在此之外,则要能够理解改革真意的人,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
如今也是如此。
京城虽然重要,可在李显穆眼皮子底下,很多事都好做。
而在地方上,就不一定了。
李显穆一直忍到现在,便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贯彻他改革思路的人。
培养了二十年的心学,如今终于绽放了鲜艳的花。
若是没有如此坚实的执政基础,他甚至不会挑起这等剧烈的变革。
无数豺狼虎豹在黑暗之处为他设下了陷阱,就等着他栽倒。
只可惜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李显穆从来都不会做无把握的事情,比如此番改制,这是李显穆早就定下的,可从永乐年间开始,李显穆一直忍了二十年。
直到新皇登基,太皇太后无心摄政,万事委政于内阁,他才彻底将此事公之于众。
在宣德年间,他受到那么大的重用,都从来没有向朱瞻基提出来过,因为李显穆认为先帝朱瞻基不会让内阁权势大到这种地步。
距离真正的宰相政事堂,可以说只差名头和等级了,如今已然走完了70%的路程。
包括另外一件事——
……
正统元年正月十七。
李显穆莅临翰林院,在此次衙门改制中,翰林院算是得到极大好处的一个衙门,其品级被提升至正三品。
最重要的是,翰林院成为了内阁的秘书机构。
也就是说,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院则是内阁的秘书机构。
从前的翰林院,是直接由一甲进士以及二甲进士中的佼佼者进入。
但此次却不仅仅如此。
除了一甲外。
所有二甲进士都有机会,但需要经过内阁大学士面试,内阁大学士会亲自问询,只要真正擅长政事的精英,才会进入其中。
那些文辞之士、风流之士、浪荡之士,则被排除在外。
所谓,诗词小道尔!
按照李显穆此番改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进士中能力佼佼者,进入翰林院中。
他们的权责很是简单,对于内阁想要做的大事,群策群力,提出各项可行性研究,以及从各自角度出发,列出可能造成的各种结果。
而后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送达内阁,作为内阁大学士的参考。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谋士团。
类比的话,有点像是后世的中央政策研究室,民间称之为“国家智库”。
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其前途有多远大。
先在翰林院待几年,一旦得了内阁大学士看重,无论是转迁诸部,还是下放省府,都是前途远大,日后不是部寺大员,就是封疆大吏。
尤其如今朝廷之中,有十九个尚书,远比先前六部位置多,地方上有十九个巡抚,可选择的位置太多了。
李显穆的声望在这种氛围中,竟然诡异的再次大幅增长。
因为谁都能看的出来,李显穆的每一次改制,都在大幅增加文官整个群体的力量,而且非常重视个人能力。
如今的制度,远比当初更加“合理”。
就连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那些人,也不由沉默了。
反而是李显穆并不太在乎这件事,因为他来到翰林院中,自然是有重要的大事。
他要借着翰林院和国子监这两个平台,向整个天下宣达他的学术思想。
没错。
他隐藏了几十年的学术水平,他不准备藏了。
这世上又有谁知道呢?
他李显穆可是真正的半圣,个人属性之中最高的一项就是学术,只是为了政治上的顺遂,一直都在伪装隐藏自己。
如今他终于不用再隐藏了。
这世上学心学最好的并不是他师兄王艮,而是他李显穆!
李显穆从心学的起源开始讲,其中穿插着当初李祺给他讲述的各种知识,再夹杂着这三十年来,李显穆对实务的理解,将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讲的极其透彻。
接连几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便风行于天下。
同时,无数震惊的目光落在了李显穆身上。
自然是因为,李显穆从来都不碰学术,没人想到,他会突然炸出这么大的一颗雷。
但当静下心来,众人却又觉得非常合理。
所谓学而优则仕,李显穆这样的天纵之才,怎么可能对理念不懂呢?
怎么可能在心学学术水平上,比不过其他人呢?
他过去只是不说罢了。
如今心学风行于天下,朝廷正如火如荼,在此刻,他终于将这张王牌翻出来,要云集天下之众望。
这是外人对李显穆此番行为的解释。
自然没人会猜测到真正的原因,毕竟从三十年前就担忧因为学术水平太高,而故意压制自己,这听起来就非常的不可思议。
学而优则仕。
多少大儒孜孜不倦的想要向皇帝兜售所学,以换取高位,他们怎么可能想得到,有人会因为学术水平和政治水平都太高而烦恼呢?
李显穆这一系列学术文章发出去,自然掀起了轩然大波,其中震动最大的,是心学党内部的正统派。
虽然李显穆不参与党派内部的明争暗斗,但一直以来,他其实都被视为正统派的一员,毕竟他正统的不能再正统了。
此番发文,正统派相当振奋。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经过十几年的融合,正统派和外来派早就融合的差不多了。
至少年轻官员融合的差不多了。
他们都是后来被心学党的大佬们赏识,本身所学都差不多,所以对李显穆提出的许多全新观点,以及治政想法,都大有收获。
那可就苦了理学。
在过去的那些年中,理学本就被心学侵蚀的不成样子,毕竟心学脱胎于理学,对于理学的各种缺点,那是相当的清楚,打起来相当有把握。
如今理学数十年都没有一个宗师级别的大儒出来,结果心学突然又冒出来一个圣人级别的学者。
完善心学理论,又对理学进行重击。
正如佛教在元朝的兴盛,是因为道教每次辩论都输。
如今理学每次和心学的理论对抗,都会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这自然让理学声势再次大减。
这种风潮影响是极大的。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胜者通杀一切,曾经的百家争鸣,那些失败的理论,最终的唯一下场就是消散,或者是被融合后消散。
先前理学还能和心学分庭抗礼,一则是理学底蕴深厚,二则是政治对抗导致理学有存在的必然性,三则是心学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理论,本身还带有缺陷。
正如儒家如果只有孔子的仁,那是不完整的,有了孟子的义之后,就大大不同。
如今李显穆所做的就是孟子的工作,如果说李祺是心学的开创者,李祺用现代的理念、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夹杂着唯物主义的观念,统合了传统儒学道德以及现代的自由民主等,创造出了心学。
那现在李显穆就是用自己的天赋,将这门学问和这个古代世界中,那些格格不入的地方,全部抹平,却又保留其中核心,使心学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自此而后,心学在这个时代,便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无懈可击的学问。
这就是半圣!
名为半圣,实则是真正的圣人!
面对李显穆在学术上的横空出世,那些和心学站在对立面的学派自然是如丧考妣,同样大受震动的,还有那些中立摇摆的学派。
在心学攻城略地时,就有不少学派打算从理学和心学之中取长补短,但如今心学新的理论来袭,就让他们之前的行为显的非常瓜。
学术甚至影响到了党派。
譬如如今在朝廷上,声势颇大的江西派。
江西派是一个纯粹的地域政治集团,在这个集团中,心学和理学都有,但随着心学理论的再次更新,且不断更新,江西这个人杰地灵之地的年轻人,受到了极大震动。
以杨士奇看来,江西有全盘心学化的趋势。
一旦江西真的全盘心学化,那由于理论上的接近,以及李显穆在其中的声望、地位,他的执政根本就会动摇。
毕竟江西派是他能够站在内阁高位的根本原因。
但杨士奇只是苦笑了一下,并没有多说什么。
那或许是十年之后的事,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已然过了古稀之年,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会去世,他又后继无人,唯有一个儿子,却不学无术,性格又残暴,若非他在上面护着,先帝感念他的功劳,怕是早就出事。
如此情形,又有什么值得去得罪李显穆的呢?
李显穆布局深远,如今才展露这等天赋,只让他愈发敬畏,不敢多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