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声名所累
作品:《復山河》 第430章 声名所累
京师,吕府。
“吕兄,邀请我等过来,不知所谓何事?”
乐向松笑呵呵的问道。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文官集团的高层完蛋,他们这些人第二梯队的文官,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北虏撤军,大虞朝的重心,將从军事转向政治。
朝廷要正常运转,空缺的位置,总得有人去填上。
以往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他们,现在一个个都成了阁臣和六部尚书的备选。
“乐兄,何必明知故问呢!”
“宫中传出消息,陛下有意在下一次大朝会上,选拔贤才增补朝中空缺的岗位。
现在有资格参与竞爭的,除了我们这些侍郎外,就是在各地任职的督抚。
三大总督都是武將,不会和我们竞爭。
其他一眾巡抚,虽然不乏有政绩者,但並无明显优势。
尤其是南方一眾巡抚,他们还要牵制三大总督,调动的可能性更小。
入阁之爭,主要集中在京中。
以我们几人的资歷,就算入不了阁,六部尚书、左都御史这些要职,总能谋划一二。”
吕凌风坦言道。
官场上,自己不去爭取,就甭指望天上掉馅儿饼下来。
大家能够身居高位,每一步都是和同僚爭抢出来的。
一步登天入阁,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退而求其次,向前迈进一步担任其他衙门主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吕兄,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陛下流露出来的意思,摆明是准备让勛贵和外戚,一起参与竞爭。
勛贵系势力壮大的太快,继续放任他们在地方上任职,很容易出现藩镇割据。
除了镇守安南的汉水侯外,成国公和镇远侯多半会留在京中。
左右督抚的职位,想要安置他们二人,明显差点儿意思。
阁臣中大概率会有两个位置,留给他们二人。
他们都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一旦进入內阁,朝野上下无人能与之抗衡。
几乎预定了首辅和次辅的位置。
其他要职中,大概率也会再腾出一些位置,给勛贵和外戚。”
乐向松摇了摇头说道。
文武之爭,实在是太过凶险。
在几个月之前,文官集团还占据著优势,转眼的功夫就受到全面压制。
皇帝在政治上,虽然对他们有所偏向,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勛贵和外戚集团成为了实质性大贏家,人家费了那么大的劲儿,肯定不能白忙活。
为了避免勛贵外戚离心离德,朝廷必须拿出实质性好处进行安抚。
锅里的饭一共就这么多,有人想多吃,自然就有人要少吃。
政治斗爭中失败的文官集团,就是这轮利益分配的受害者。
闹肯定是要闹的,不过能够有多少效果,谁也说不清楚。
当刀架在脖子上那一刻,圣贤书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
以往文官集团的主力南方士绅集团,现在被勛贵集团拿捏住了软肋。
文斗搞不定的事情,人家可以物理消除。
对南方士绅来说,赶紧把这群活祖宗送走,才是首要任务。
北方士绅没受到勛贵的威胁,却遇上了北虏这个更不讲道理的存在。
勛贵们收税,还遵守朝廷法度,北虏可是直接明抢。
人家不光劫掠,还肆无忌惮的杀人,动不动还玩儿屠城游戏。
调南兵北上,抵御北虏入侵,成为了大家潜在的共识。
永寧帝的做法,看似是灵光一闪,实际上也暗自契合了士绅集团的利益。
真正受损的,还是朝堂上的文官,他们手中的权柄受到了实质性衝击。
“如果能够把勛贵系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疆,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在规则內斗爭,总好过掀翻桌子。
那帮武夫政治觉悟有限,动起手没轻没重,放地方上很容易出乱子。”
费心远语气沉重的说道。
看得出来,他嘴上表示支持,內心深处还是不甘。
只是眼下的局势,对文官集团非常不利。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没人能够整合文官集团的力量,在政治上和勛贵系对抗。
或者说大家心有顾忌,不敢充当这个出头鸟,担心再一次被物理消灭。
儘快重建秩序,恢復朝廷的权威,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一环。
没有规则约束,一言不合就玩儿命,他们真心干不过那帮武夫。
“哎!”
“这些问题,其实我也考虑过,只是內心有些难以接受。
大好的局势,都被尹左两个逆贼给毁於一旦!”
吕凌风愤愤不平的怒骂道。
文官集团的衰落,主要因素是白莲教之乱,引发白莲教之乱的尹左二人,自然成了罪魁祸首。
永寧帝继位之初,就诛灭了阉党,大量的清流党人走上前台,呈现了眾正盈朝的盛世。
可惜大家来不及享受这份荣光,做大的白莲教叛军,就摧毁了他们的根基。
逼得他们不得不放鬆束缚在勛贵集团身上的枷锁,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勛贵系,居然復兴的那么快。
一个个紈絝子弟,扔进军营之后,竟然歷练出了一批优秀將领。
儘管在这一过程中,被赶回家的勛贵子弟更多,但还是奠定了勛贵系復兴的基础。
经歷战火淬炼之后,构成了执掌南方多省军政大权的勛贵系。
到了这一步,文官集团已经无力压制勛贵系。
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是抱有之前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这才发生了文官逼宫,勤王大军覆灭的惨案,彻底引发了文武之爭。
“吕兄,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
洞悉了朝中局势,我们必须抓住这波机会,趁机更进一步。
清流党现在四分五裂,如果我们再不振作起来,那就彻底完了!”
费心远缓缓说道。
在清流系中,他们一直都不是核心。
加入这个团体,主要是眼馋派系的政治资源。
这是劣势,同样也是优势。
作为清流核心的江南地区,诞生了最多的进士,在朝中占据了大量位置。
出於政治平衡的考虑,皇帝在选拔入阁成员的时候,都会故意把他们排除在外。
反倒是他们这些外面加入的派系旁支,更容易获得皇帝的认可。
徐文岳威望那么高,还是没法號令清流党,很大因素在於他不是江南人士,缺少了乡党的认同。
政治根基是清流党內部的楚党,听起来名字很牛叉,实际上在朝中影响力非常有限。
湖广籍在京任职官员,同苏州籍在京任职官员,数量相差无几。
“费兄说的不错,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联手。
如果內阁依旧是五人,那么我们清流党,拿到其中之一不是问题。
想要更多,基本上不可能。
北方各省最少出一位,搞不好是两位。
浙党也是一个麻烦,出於政治平衡的需要,搞不好也能获得一个名额。”
乐向鬆缓缓说道。
大虞朝的阁臣选拔,看似是百官廷推,皇帝拍板决定。
实际上这背后,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单纯从地域上看,浙江诞生的阁臣数量最多。
没有別的原因,就因为浙党经常和清流党对著干,时常扛著清流的旗號反清流。
背后深层次原因,还是士绅集团內部纷爭不均,產生的地域矛盾。
浙党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化文武矛盾。
清流党则相对激进,不光要压制武將,连皇帝的权力他们也想关进笼子里。
主张削弱君权,提出“散权”思想,倡导“公天下以选举”。
要求改良政治,缓和统治危机。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在具体执行上,又是另一套標准。
改革难度太大,容易引发利益集团反噬,喊口號就简单的多了。
既可以爭取士子和百姓的支持,又不用承担实质性责任。
“浙党肯定能拿到一个位置,陛下希望缓和朝中矛盾,正需要他们出来和稀泥。
反倒是我们比较危险,徐阁老之死被查清后,楚党同清流党分道扬鑣成为定局。
没有阉党的压力,他们不需要清流党的招牌充当护身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楚党会向浙党靠拢。
加上看我们不顺眼的齐党,搞不好什么时候,一个“齐楚浙党”联盟就出现了。
倘若局势如此发展,搞不好內阁中,我们连一席之地都没有!”
吕凌风沉声说道。
文官集团没能和勛贵外戚死磕,除了实力不济外,內部矛盾激化也是重要因素。
徐文岳被人暗算,儘管做的隱蔽,还是被人给看到了。
锦衣卫一审,出手之人全部招了出来,幕后黑手正是清流核心的左都御史。
儘管左都御史死了,没法继续追查下去,楚党官员还是把帐算到了清流党身上。
本就充满矛盾的政治联合,直接走到了终点。
出了这档子事,文官內部迅速呈现分化。
许多官员把自家老大之死,怀疑到了政敌身上。
毕竟,勛贵系这敌人真心没法搞,继续折腾下去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再喊“武夫当国”,惹急了勛贵系,人家当了真,那哭都来不及。
在这种背景下,或是真糊涂,或是装糊涂,许多官员选择相信自己派系老大是被政敌害死的。
反正自家老大的政敌同样死了,復仇的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
有了这块遮羞布,大家可以心安理得的待在府中观望局势。
绝对不是畏惧勛贵的武力,才选择认怂的。
“吕兄的推测不无道理,若是齐楚浙党联盟,那就真成了心腹大患。
外患未平,內患又生,局势將彻底失控。
既然局势到了这一步,也没必要藏著掖著,趁现在有时间赶紧抢占先机!”
乐向松神色凝重的说道。
除了外部竞爭,还有內部竞爭,只不过三人默契的没提。
有机会入阁当老大,谁也不想当小弟。
现在的联手,只是为了抢占清流党內部的支持,排除其他竞爭对手。
到了最后关头,三人围绕著入阁,少不了展开一场爭斗。
……
近乎同一时间,朝中各派纷纷行动起来。
拉人的拉人,结盟的结盟,永寧帝拋出的诱饵,成功把各方调动起来。
通州大营。
北虏撤离之后,皇帝没詔勤王大军进京,景李二人也选择性装聋作哑。
自从董卓开了坏头之后,歷代统治者对调外兵入京,都充满了警惕。
皇帝不召见,下面的人都不会主动提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景兄,看样子陛下是不准备让我们离开了。”
李原脸色阴沉的说道。
出將入相,这是无数男儿的终极梦想。
换个时间点,有这样的机会,少不了鞭炮齐鸣以示庆祝。
现在这种关口,他著实高兴不起来。
大虞这个烂摊子,可不好收拾。
此时入阁,那就是被架在火上烤。
“意料之中的事情。
北疆的烂摊子,除了你我之外,朝中谁能收拾?
北虏入寇两次了,再不採取措施,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生第三次、第四次。
一旦习惯成自然,每年都南下劫掠一波。
要不了几年功夫,河北大地就会毁於一旦。
搞不好哪天连京师,都会落入北虏手中。
文官中没人敢扛事,陛下束手无策,不找我们找谁?
赶上这种倒霉时候,只能算你我运气不好。
景李两家世受皇恩,同大虞绑在了一起。
这个烂摊子,到了我们手中,不接也得接!”
景国良一脸无奈的说道。
受家族声名所累,收拾烂摊子的苦差事,他们想不干都不行。
一旦上位首辅,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反而成为了罪过。
稍有不慎,还要背负权臣的骂名。
偏偏当今皇帝,耳根子又软,政治立场容易被人左右。
稍不留神,就会捅出一个篓子来。
“你只要敢接首辅的位置,我就敢捨命陪君子。
陛下刚让我们上位,我就敢把长城防线上的將领,全部换成勛贵子弟。
反正北虏两次入侵,当地將门世家遭受重创,没有能力阻拦我们的人进驻!”
李原话风一转说道。
相较於其他勛贵世家,李家已经买了一张离场票。
安南那地方远离政治中心,朝廷的风浪吹不过去。
李牧经营地方的能力,比他预想中厉害的多。
论起综合实力,比辽东镇还要强上几分。
隨著大量的移民涌入,安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只要撑过前期几年,后续有汉水侯府撑著,就算在朝堂上政治斗爭失败,皇帝也要慎重对待。
最严重的后果,无非是脱离权力中心,沉寂几年时间。
“北疆这个烂摊子,一般人可兜不住,必须抽调精兵强將过去。
一旦这么干的话,我们在南方的优势,势必遭到削弱。
最佳选择是继续扩军,可惜勛贵子弟中可造之材有限,不然也不至於无人可用。”
景国良点了点头说道。
后备力量不足,这是勛贵系最大的短板。
哪怕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部分勛贵家族都拥有一堆支脉,族人少则数百,多则上万。
其中的將才,依旧寥寥无几。
受文贵武贱的影响,一些被带偏的勛贵家族,早就荒废了武备。
想提拔自己人,都没有那么多人才。
“勛贵子弟不够用,那就提拔平民將领。
这些人虽然受限於家底,养不起家丁骨干,但磨一磨还是能当將领用的。
牧儿那边,就有丰富经验。
安南都护府的將领,基本上都是平民將领,一样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李原沉声说道。
做出这个决定,无疑是要承担压力的。
以往的时候,提拔的都是自己人,无论是哪家子弟崛起,肉都烂在锅里。
一旦大肆启用平民將领,勛贵集团內部势必有一帮人会不满。
在政治斗爭中,內部的压力,往往比外部的敌人更具破坏力。
“安南那鬼地方是没人愿意去,隨便怎么折腾,大家都不会有意见。
北方不一样,距离京师太近了。
军权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我们才能立於不败之地。
缺人就从各镇抽调,先把主要位置掌握在手中,千户以下將领的位置给平民子弟也无妨。
將领数量不够,优先从两广六镇中抽调。
反正那边有牧儿看著,就算勛贵將领全部抽调一空,也不会失去对部队的掌控力。
后续送过去的子弟,歷练了这么长时间,估摸著也该培养成才了。”
景国良想了想说道。
两广六镇就相当於勛贵集团的將领培训学校,前面扩编军队的时候,主要將领都是从那边过来的。
眾勛贵为了自家子弟的发展,都会主动把子弟往李牧那边塞,希望能够跟著学到一些带兵的本事。
在这方面,李牧是来者不拒。
甭管来多少人,也甭管是什么来头,都先扔进军营中接受训练。
熬过了最初几个月训练之后,才会根据表现,逐步进行培养。
大部分养尊处优的勛贵子弟,都扛不住前期的训练,军旅生涯尚未开始就提前结束,留下来的都是有毅力的。
“优先从两广六镇中抽调將领可以,但这些人才刚刚起步,尚未经歷残酷的战火淬炼。
先安排这些人去河南平叛,积累一些战斗经验之后,再派往北疆防线。
考虑到现实情况,先从闽浙、湖广抽调四镇兵马,充实长城防线。”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