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吞併第一个藩属国

作品:《人皇天帝

    第136章 吞併第一个藩属国
    因为督天卫距离大乾本土太过遥远,在外面最大的依靠,正是九大军团。
    所以督天卫的情报,都会有九大军团的一份。
    战船的出现,加上督天卫的扩张,九大军团的探索速度肉眼可见的提升。
    转眼间,便到了洪武两千一百年。
    大乾疆域达到九十四道、九千三百二十五州之地。
    东西、南北纵横两百余万里。
    九大军团最远到达了三千三百余万里。
    实控的势力范围,也推进到了一千一百多万里左右。
    人口达到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亿左右,耕地面积达到了三千二百八十二亿四千顷。
    这一年的国运达到了九千六百九十八鼎国运左右,结余四千九百鼎左右。
    百年来总结余的国运分为六份,总国运占据四份,达到了一百二十九万多鼎。
    另外,明古吸收了一份,七万四千一百六十六鼎国运,还有相同的一份,用来解封老將。
    这次將剩余的五位老將全部解封。
    用了一万二千多鼎国运左右,五人成功突破,蜕变去了。
    剩下的六万二千多鼎国运,继续储存起来。
    总国运达到了一百三十五万两千余鼎。
    这一年,大乾的总税收达到了六万八千五百亿两银子左右。
    少府这个庞然大物,年净利润达到了一万三千三百多亿两银子左右。
    一年能收穫灵源一亿六千斤左右。
    魔下藩国达到了六百三十四个,每年上贡约价值六千六百亿两银子的丹药、
    宝物。
    这一年,大乾的中等亚圣之境,三位。
    初等亚圣之境,达到了十七位。
    不算明古夫妻,中等仙神之境、九位。
    初等仙神之境五十五位。
    这一年,大乾仍是九大军团,主战军则达到了一千零五十支。
    这一年,大乾的王者境数量,七千余人。
    这便是洪武两千一百年的大乾。
    明古本身的各方面实力进展不大。
    匆匆间,又是二十余年过去,洪武两千一百二十一年。
    对大乾而言,实力方面不重要,但影响力很大的一件事发生,吸引了大乾朝野、包括诸多藩属国的注意力。
    尤其是眾多藩属国们,紧紧的看著。
    时隔一千八百多年,大乾的疆域发展,终於接壤了距离最近的藩属国,顺国。
    这代表著顺国,將会彻底融入到大乾之中。
    顺国当代君王也第一时间就向大乾上稟,愿意举国併入大乾,望允之。
    这是大乾吞併的第一个藩属国,上至明古、下至百姓、外至藩属国们,无不严肃关注,看看情况如何。
    在明古等大乾高层眼中,吞併一个藩属国,这是大乾的第一次。
    要为以后吞併无数藩属国做准备,吸取经验,形成最適合的方法,必然是要严肃关注。
    对顺国权贵的待遇,对顺国百姓的態度,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好。
    在大乾朝野、百姓眼里,这更多的,是对大乾的自豪、骄傲。
    是一个不小的谈资。
    这等继续提高大乾百姓自豪、骄傲的事情,朝廷当然是不会放过的。
    尤其是已经意识到引导百姓精神非常重要的明古,早已下达命令,大力宣扬大乾日报、道报、州报、郡报、府报等等,都在报导此事。
    文艺司更早就在製作相关的作品,在大乾各地、以及顺国各地传播,引导百姓的思想。
    在诸多藩属国眼里。
    这更是让他们免死狐悲、深深关係到自己的事情。
    由不得不关注。
    他们也默契的投入极大目光,无声的联合起来、想让大乾对顺国权贵们更好一些。
    好以后对他们更好一些。
    顺国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因为大乾的存在,没有任何外部危险,內部也没有什么危机。
    所以算是安稳的发展了一千八百多年,到如今达到了二十四个州。
    这二十四个州,对於如今的大乾而言,显然就只是个芝麻而已。
    想要將其吞併,本身而言,並不是一件很麻烦、很大的事情。
    但这件事情,就真切的吸引了大乾势力范围內、上下的郑重关注。
    元宵节后的第一天,乾明宫,明古特意为了此事,召见了张太岳。
    “臣参见陛下。”看上去三四十岁,极为沉稳、双肩好似非常厚重的张太岳恭敬行礼道。
    哪怕是行礼,他身上也有著一股令人独特的魅力,好似让人感到信服。
    “平身。”明古开口,颇为亲切的道:“太岳,你可做好准备了?”
    张太岳的年纪,在明古眼里、毫无疑问是后辈。
    加上其隱隱已经是当年文道喷涌人才的第一人,所以明古常以太岳称之。
    也不仅仅是他,还有一些年轻人,同样如此。
    “回陛下,臣已经做好准备,绝不让陛下、让大乾失望。”张太岳面色肃然,自信却也不失沉稳道。
    “好,顺道二十四州、朕就交给你了,百年內、务必要让顺国百姓归心。”明古命令道,但目光中也有些欣赏、满意。
    这些年来,这个年轻人堪称是无可挑剔,任何交给他的事,都办的让人满意。
    任职上,更是冠绝同代所有人。
    所以这一次,吞併顺国这件影响力很大的事,明古钦点了张太岳,担任將顺国二十四州包含在內的顺道道令。
    其实张太岳早就担任过一道道令,如今六百余岁的他,已经达到大贤巔峰之境了,担任的是吏部尚书。
    这个速度不亚於当初的王守乾了。
    若非是吞併顺国二十四州,影响力非凡,也不会钦点张太岳担任道令。
    从明面上看,这是降官的。
    当然,此时也不会有人认为这是降官。
    “是,臣明白。”张太岳肃然坚定道。
    他清楚,担任顺道道令,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他的机会。
    这个机会是很多人都在爭抢的,能落到他身上,已是皇恩浩荡。
    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必须拼尽全力的做好。
    待那二十四州真正稳定,人心融於大乾后,应该便是他突破仙凡天壑之时。
    “到任后,行事也无需太过顾忌,儘可能公平公正即可。
    去吧,去內阁、各部走走。”明古意有所指道。
    “是、臣明白。”张太岳明了道。
    心中更多了几分底气,这一句话,就能让他放开很多手脚。
    离开乾清宫,张太岳立马向著內阁而去。
    此次併入顺国二十四道,需要的是大乾许多部门联合,
    虽然上有陛下重视,朝廷重视,但具体办事的人是他张太岳。
    还是要和各部门打好关係的,尤其是內阁各位丞相。
    第一个拜访的,便是刘书温。
    刘书温並没有跟张太岳说太多,只是嘱咐了几句不要大意。
    话里话外,既不亲近、也不排斥。
    颇有些单纯的公事公办,以及几许前辈看待晚辈的意思。
    结束后,张太岳离开,心里颇为尊敬。
    不愧是刘公,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不偏不倚,一心为公。
    迅速调整好情绪,他清楚、接下来这位,就不那么好相处了。
    “下官拜见丞相。”来到李百长这,张太岳恭敬地行礼道。
    言行神色、没有一丝不恭敬之处的,
    李百长面上的笑容又多了几分,双手虚伸,和蔼的笑道:“太岳不必多礼。
    太岳、你最近,可是来我这少了啊。”
    “丞相教训的是,是下官的错,丞相身肩重责,下官深怕打扰丞相,这才不敢多扰您。”张太岳立马认错、恭敬的小小解释道,也不忘了恭维两句。
    “哈哈哈,本相虽忙於政务,但跟太岳交流,那也是政务嘛。
    以后可要多多前来。”李百长似乎很开心的笑道。
    “下官谨记。”张太岳认真道。
    又说笑了几句,李百长这才询问道:“太岳此来、是有何公务吗?”
    “不瞒丞相,下官这马上就要去顺道上任,所以前来听取丞相的教导。”张太岳又行了一礼,尊敬的道。
    “呵呵,太岳太谦虚了,你处理公务之能,眾所周知。
    此次前往道州,必然会马到成功,让顺道二十四州百姓,人心尽归,给诸多藩属国们看看,为以后做好榜样。”李百长笑容满面的夸讚一番道。
    张太岳听闻,却是心中一紧,姿態更恭敬了一分:“丞相过奖,下官何德何能、得您如此称讚?
    不瞒丞相,下官此去顺道,著实心中多有仿徨,所以才前来您这听取指导。
    ”
    李百长深深看了眼张太岳,又笑道:“也罢,我终究是长者,就跟你说几句知心话。”
    “请丞相指导,下官必定铭记於心。”张太岳再次一礼道。
    李百长笑容不易察觉的微滯,隨即不动声色的继续和蔼笑道:“太岳啊,此次融合顺道二十四州之事,重要程度想必不用我多说,你也清楚。
    这是朝廷对你的信任啊。”
    “下官明白,下官必肝脑涂地、一心为国,若有违此言,必万死难辞其咎。”张太岳立马肃声道。
    “太岳言重了,不必如此。”李百长摆手笑道。
    顿了下,神色严肃了些、又道:“太岳,事关重大,你务必要做到谨慎、稳重二字。
    若有什么困难之事,隨时可以找我,我为你解决。”
    “多谢丞相,下官若有难题,必上稟內阁、求助於丞相。”张太岳又是一礼感激道。
    李百长目光微凝,下一刻、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笑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去忙吧。”
    “多谢丞相教导,下官必谨记心中,下官告退。”张太岳恭敬行礼道,后退离去。
    李百长目送其离去,脸色顿时露出几许不悦,轻哼一声。
    小狐狸,仗著陛下的看重,连我如此亲自拉拢,都敢跟我打马虎眼。』
    越想,李百长越感到不快。
    刚刚张太岳看似对他毕恭毕敬,但面对他话语中的拉拢,却是婉拒的毫不迟疑。
    若非是顺道二十四州之事,的確事关重大,他还真想给其一个教训。
    平息下不快,李百长又微微皱眉,隱隱间生起几分忌惮之意。
    这个张太岳,让他看到了自己。
    不是性格方面,而是能力。
    其內政能力::
    两千多年来,李百长最引以自豪,立足於大乾的,便是他的內政能力,大乾无人可比。
    便是他最大的对头刘书温,也不如他。
    可这个张太岳,让他看到了不逊色於他当年的內政能力。
    这让他不得不生起几分忌惮。
    否则,他也不会在此时,亲自再次招揽对方。
    思索了半响,终究还是嘆了口气。
    张太岳得陛下看重,先是吏部尚书,再是钦点道州道令。
    只要他在道州做好了,亚圣之境水到渠成。
    这个时候,他也不好多做什么。
    罢了,我如今是中等亚圣,又何必忌惮一个张太岳?
    即便他突破至亚圣,该著急的、也不是我。”
    他想到了胡惟能以及內阁的几个人,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
    本身实力不足,却总想著爬上去。
    呵呵,这个位置那么好坐的吗?
    整个大乾,除了我和刘书温,谁能坐?
    胡惟能?三杨?
    呵呵。
    另一边,离开李百长这里,张太岳背后隱隱有冒冷汗之意。
    李百长身居大乾丞相之位两千多年了,整个大乾文道中、名副其实的前二人。
    他还没有达到亚圣之境,单独面对,还要顶著对方再次拉拢的压力。
    没有亲身面对者,绝对无法体会那种压迫感。
    还好,面对自己的避实就虚,对方没有强来,
    倒也没有失去丞相的气度。
    缓缓平息下情绪,又一一拜访內阁中的其余丞相。
    面对其余丞相,张太岳当然也是恭敬的,但远不像面对刘书温、李百长时那么的压力大。
    即便有难缠的,在现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也无法多做什么。
    拜访完內阁诸位丞相,又亲自拜访了督天卫姚光孝,以及其余各部门的人。
    一一拜访完后,又过了几天,正式的圣旨下达,张太岳前往西北方、新成立的顺道上任。
    此时此刻,大乾上下、诸多藩属国的目光,都紧紧盯在了顺道。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新年快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