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意呆利宣战

作品:《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104章 意呆利宣战
    鲁路修此番来柏林,主要任务本来就是就任帝国战争部的外宣处长。外加觐见皇帝、陈述鲁普雷希特公爵的外交谏言。
    至于结识伯恩斯、考茨基和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顺带撮合一下战列舰新舰炮生意,这些都是附带的。
    不过考虑到他近期也没什么别的事。敦刻尔克那边的电炉钢铁厂还在筹建中,正要从实验室阶段向大规模工业化量产阶段迈进。
    第6集团军调往东线的援军,也不用他具体操心,自然有相应的责任人各司其职处理——比如鲁路修管辖的那个“空降团”,目前全权交给了副团长隆美尔中校帮忙训练。
    所以鲁路修梳理了一下行程后,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在柏林一直待到四月中旬。既然有这个时间,那就送佛送到西,帮着克虏伯和海军部再做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
    他自己也能从中斡旋到更多资源,把自己研发坦克的原始团队攒起来。
    4月初的一天,他就趁着前阵子刚卖给克虏伯公司一个大人情、促成了大批海军新炮改用电炉钢的契机。顺势向古斯塔夫.克虏伯建议,希望克虏伯公司拨给他一个机械设计团队,搞一种装甲越野车辆。
    克虏伯刚通过对方得到了大订单,自然不好直接推辞,就先反问确认:“这项目需要的资源不少吧?光靠我们克虏伯援助你,整个局攒得起来么?鲁路修处长,你的本钱还不够厚,别做无谓的试错。”
    鲁路修当即展示肌肉、给对方吃定心丸:“放心,这个局我没指望靠你们克虏伯一家攒起来。我之前回奥国探亲时,已经找机会跟斯柯达的人谈妥了:
    整个项目,我们‘大众’公司只负责最后整车整合和安装;
    巴里亚系的bmw公司,提供柴油机;
    斯柯达负责动力系统整合,包括传动轴、变速箱、驾驶操控、轮履;
    你们克虏伯,只负责车体的整体设计,以及装甲供货、武器供货。
    现在bmw的柴油机已经给到斯柯达了,斯柯达也开始设计动力系统。你这边出团队把剩余部分搞定。我就能把局攒起来。
    而且这事儿搞好之后,该给你们克虏伯项目占股的部分也不会亏待的。将来你们跟斯柯达有过成功合作经验了,我还可以推荐斯柯达跟你们联合分享更多技术资料,为帝国的军备提供更多优化设计。”
    古斯塔夫听到这儿,才进一步提起了兴趣,之前他不过是为了还人情才答应帮对方,现在却是真心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
    “哦?我们和斯柯达在舰炮领域进一步深度合作,还能有哪些技术优化潜力?”古斯塔夫忍不住好奇问。
    鲁路修:“比如,帝国至今都还没掌握高效的三联装主炮塔技术,人家斯柯达早在1910年就搞定最早的初代三联装主炮塔结构了。他们的炮口风暴泄压导流结构,他们的‘摇篮式’炮架让三根管子能各自独立俯仰,这些难道不值得你们学习钻研、争取融会贯通么?”
    古斯塔夫听到这里,才忍不住呼吸稍稍粗重了一些,这些干货他们克虏伯当然也一直想要,可他也知道就算斯柯达是盟友国家的,也不会这么轻易就跟自己分享。
    古斯塔夫忍不住又狐疑又惋惜地叹道:“这些东西当然好,但斯柯达凭什么给我们呢?”
    鲁路修:“就凭我造出了三相电弧炉钢这种质量更好的独门炮钢!还比目前市面上的低质电炉钢成本额外砍掉60%!而我也愿意卖给斯柯达一部分三相电弧炉钢,让他们用好钢造性能更强的大炮!
    就凭这一点,难道不够斯柯达跟我们技术分享么?有了斯柯达深度合作之后,我们就能进一步深挖海军战舰的改造了。
    目前的‘巴里亚级’战列舰肯定是不能改了,这些船已经造得差不多了,之前微调发射药室、并稍微加长管子平衡配重,就已经是极限。
    但是我们的‘马肯森级’战巡,才刚要开始造,还有的是时间激进改良。原本我们的新式380炮出现后,我们也问过威廉造船厂设计局了,能不能让‘马肯森级’冲一冲新设计,争取尝试塞下380的大管子。
    但是,那样需要增加的吨位比较多,还得加长舰体总长度,不太现实——马肯森的后甲板3/4号主炮塔,背负得不够彻底,炮管再加长,3号炮塔的管子在旋转时就抵住4号炮塔的后脑勺了。所以马肯森的主炮要想用上新技术、变得更强,就只能加宽,不能加长。
    既然如此,不如试试在“马肯森”上仍然沿用原设计的350口径,但争取造出三联装的。我觉得未来三联装主炮塔的技术肯定会慢慢成熟、成为主流。我们也要尽快积攒实用经验。
    我们可以不提升新炮的威力,只求用了三相电弧炉钢后,能让炮塔轻量化一点,用更薄的管壁就能扛住原炮的膛压。这样即使炮塔吨位仍有提升,也不会提升得太超载。
    至于提弹井和炮塔下方结构变大变复杂,咱宁可把下层动力舱的尾部去掉两排锅炉,再合并对应的烟囱,稍微降低点动力,肯定能找到办法平衡一下的。
    只要用上了新的三联装主炮技术,帝国就能在这一领域追平大洋彼岸的丑国了。目前丑国已经造出了14吋的三联装主炮,换算过来是356毫米,我们用的是350,比丑国还细6毫米,基本上能算是同一级的,没有更额外的技术难度。
    丑国人的炮塔吨位节省做得很好,我们有了丑国的成品数据和照片,再结合斯柯达的技术经验,群策群力一定可以解决的。
    你想:丑国的三联装炮塔是伯利恒钢铁制造的,我们之前在敦刻尔克缴获的那两艘浅水重炮舰上的主炮塔,也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的14吋炮,只不过是双联装,但很多结构设计优点是可以借鉴相通的。
    我们博采众长,集克虏伯之力,再借鉴斯柯达和伯利恒的最新技术,一定能搞定三联装炮塔!”
    古斯塔夫.克虏伯听了这么多分析后,终于鼓起了信心。
    三联装炮塔确实是未来的趋势,目前之所以不用,只是有一些技术堵点还没解决,但只要博采众长,而且之前的同行已经把路走出来了,自己只是模仿追平一下,取长补短,肯定可以的。
    当然,古斯塔夫也不会直接盲信,他还是提出了几个三联装炮塔的技术缺陷:“我们克虏伯虽然没造成功三联装主炮塔,但也试验过很多次了,三联装有一些技术缺陷始终是绕不过去的。
    比如,我们实验时发现,三联装主炮在10公里以上的交战距离时,会出现三发齐射时炮弹散布过散的问题,应该是炮弹飞行时激起的风暴、气流彼此干扰了。
    两发炮弹一起并行飞行时,激起的风暴激流,各自还能朝着外侧扩散,三枚一起,夹在中间那颗炮弹激起的风暴无处宣泄,会吹得两侧的炮弹弹道歪斜。所以,帝国海军之前哪怕知道斯柯达解决了三炮独立俯仰的问题,还是不屑于用,帝国是最追求远射精度的。”
    鲁路修听对方提出了这个问题,也不由投去了“你果然懂行”的钦佩眼神。
    古斯塔夫提到的这个三联装炮塔技术缺陷,后世确实被反复提起,好在鲁路修前世也喜欢研究大舰巨炮,知道这个问题历史上最后在1920年代的“海军假日”期间被解决了。
    说起来也不复杂。
    鲁路修便随口提醒道:“既然三枚炮弹一起并排飞,激起的风会互相干扰,那就别并排飞好了。能不能让三门炮里的其中两门先齐射开火,最后一门延后那么零点一秒,甚至零点零几秒开火呢?
    不用间隔太长,间隔太长前两炮的后坐力肯定会让军舰横摇加剧,晃得更厉害,第三炮打出去就白打了,根本不在一开始的瞄准俯仰线上。
    但也不能间隔太短,间隔太短一来你们没这个能力控制得那么精确,二来么间隔太短前两颗炮弹还没飞出去多远,第三发未必能脱离前两发的尾流湍流区。
    如今的炮弹初速普遍七八百米每秒,相隔0.01秒开火,也足够炮弹在空中拉开七八米的路程差了,尾流湍流差不多都消散了。具体用技术手段去实现,我想不用我多说,你们用继电器做个延时电路都行,如果有更方便的技术选项,那就更好了。”
    鲁路修不敢直接报答案,是因为他不知道1915年的原始电子管技术发展得怎么样。但无所谓,就算没有可用的电子管,用老式继电器也是一样的,无非控制元器件尺寸大一点、损耗快一点。战列舰主炮那么大的玩意儿,根本不在乎那一丁点差别。
    总而言之,鲁路修只要点破“让炮弹在空中间隔几米飞行,绕开前面炮弹的湍流区”这一核心方向思路,剩下的都交给专业人士去实现即可。
    古斯塔夫果然大受启发,很多时候,技术突破就是差最后那一层窗户纸,没有想到。关键点上的一个新思路,效果可能就抵得上工程师反复旷日持久的研发。
    ……
    古斯塔夫得了鲁路修的指点后,整个4月上旬剩下的日子,便做了三件事情。
    首先便是跟斯柯达方面进一步合作、并且开始逆向测绘研究之前缴获的伯利恒钢铁14吋双联装炮塔,再结合鲁路修提供的思路,博采众长搞350毫米三联装主炮塔。
    也算是为帝国迈出了第一型三联装主炮塔,开始零的突破。
    第二件事,便是大笔一挥,拨划给了鲁路修一个机械设计团队,还有对应的工艺加工技术团队,是连人事雇佣关系都转隶到鲁路修个人持大股的“大众”公司麾下的那种。
    即日起帮鲁路修筹划原始坦克/装甲车研发项目。鲁路修之前从保时捷那里弄来的斯柯达系技术人员,也加入了进来,双方一个主攻车体和武器装甲,一个主攻动力结构,开始进入整车研发技术储备阶段。
    只等保时捷那边的斯柯达半履带柴油机牵引车完成,把相关成功经验也借鉴融合过来,就能全力搞坦克了。
    第三件事,便是古斯塔夫进一步对鲁路修让利,决定开设一家新的子公司,专门研制、生产之前提到的140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塔。
    (注:最终测试后,实际决定直接沿用法制138.6毫米,因为克虏伯实验后认为,140毫米整的炮弹还是稍微有点重了,含发射药整装弹总重有55公斤,减到138.6就能缩小到穿甲弹整装53公斤,高爆弹/防空弹45公斤/46公斤。
    德玛尼亚人的体格普遍高大,1米8以上的大个子和肌肉男非常多。所以很适合挑选大力士担任装填手,持续快速手工装弹这种炮。)
    古斯塔夫肯这么做,自然是因为鲁路修近期给克虏伯提供了太多值钱的点子,还帮他优化了战列舰主炮的设计思路。
    古斯塔夫知道巨炮是克虏伯的根本,是必须完全攥在自己手上的,这方面对方帮了自己那么多,自己却没法跟对方利益共享。
    为了合作的长久,只好把对方引入到高平两用副炮的领域,这块生意有钱大家一起赚。
    如此一来,未来克虏伯仍然专注于对陆对海攻击的重炮,而鲁路修和克虏伯合作的那家新子公司,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专精防空炮的火炮公司(防空炮含高平两用炮)
    克虏伯方面这么上道,鲁路修也不吝再多给对方一些点子,以投桃报李。
    于是在克虏伯研发新式主炮的过程中,鲁路修也提点对方多注意炮弹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多做做实验。如今的炮弹都是平底弹,飞行过程中湍流和激波非常严重。
    鲁路修就提醒他们试试让弹尾直径稍稍回缩一圈,让飞行途中的气流更顺畅。又或者是考虑一下“底凹弹”,总之就是以实验导向为准,让事实说话,看看哪种炮弹形状最适合保持弹丸飞行途中的速度、增加射程和最终动能。
    鲁路修估计,只要克虏伯方面好好做实验,把这块新世界的大门打开,再让炮弹的飞行速度存留提升个10%~15%还是很容易做到的,毕竟这一领域此前是一片空白。
    1910年代的造炮和造舰领域,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军舰舰体设计时,很少做周密的水池实验,炮弹飞行也做不了风洞试验。只要稍微点拨几下,提个醒,提升空间就非常大。
    比如鲁路修之前和克虏伯聊的、为了让“马肯森级”战巡塞下三联装炮塔,可能要减掉两台蒸汽锅炉、让位给更大的炮塔座圈和提弹井。
    减少一些锅炉,会带来军舰舰体的动力下降,航速下降,或许做不到原设计的28节指标了。
    但马肯森级船体龙骨都还没铺完,完全可以在水线面以下尝试搞个原始的“球鼻艏”,减少兴波阻力和上浪。
    至于“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已经完全改不了了。但后3艘,虽然改不了水线以下的“球鼻艏”,可调整一下水线以上的干舷设计,把“平直艏”改成丑国战列舰那样的“飞剪艏”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具体“球鼻艏”和“飞剪艏”的尺寸和弧线要怎么搞,鲁路修是不懂的,但他只要给克虏伯和威廉造船厂设计局提供这些思路,启发他们努力的方向。
    在原本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要想取得一点进步实在是太容易了。
    随便改改船头的造型,减少的兴波阻力和上浪,就足以弥补锅炉稍微减少带来的航速下降。
    地球历史上的“大和级”战列舰,那么重的吨位那么小的动力,还能跑27节,不就是靠着反复做水池实验,优化水线面造型才做到的么。
    在鲁路修的点拨干涉之下,未来“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或许仍然只能航行21~22节。
    但后3艘应该能提升到23节,且减少风浪中的颠簸度,提升高风浪海况下的射击精度。
    至于船头改造最全面的“马肯森级”,或许能在主炮改三联装、还减少了两排锅炉的情况下,仍然保住28节的高速,甚至做到略微的不降反升。
    ……
    鲁路修在柏林忙碌到4月中旬,他能为海军和克虏伯做的点拨,基本上也都做了。装甲战车的前期研发工作,也已经顺利展开。
    战舰从建造到形成战斗力,需要的周期实在是太长,所以有些布局也不得不提前很久就开始操心。
    “巴里亚级”前2艘投入实战,差不多要一年以后了。在鲁路修的运作下,这些船是可以参加日德兰海战的——如果这个世界也有日德兰海战的话。
    后3艘可能要1年半到2年内分批服役。
    至于“马肯森级”战巡,最快也要2年半后进入实战,后续几艘造得慢的,可能是3年后。
    这些船,将来主要是逼迫不列颠尼亚人坐回谈判桌前的重要筹码。如果运气好,也能捞到一些在战争后期展示肌肉的机会。
    而就在鲁路修滞留柏林期间,国际上也终于发生了一些大事。
    意呆利人正式向奥国宣战了!
    只不过,意呆利人还是如鲁路修预料的那样傻,宣战后没有立刻进攻,只是在原地静坐呐喊。便如一场“静坐的战争”。
    既然意呆利人已经宣战,鲁路修也就必须返回部队,结束他这段时间的休整假期了。
    他得重新把精力放到前线军事上。
    ——
    ps:今天如果有第二更,也得很晚了。明天培训结束,但周末又要忙小孩开学的事情,下周二争取恢复正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