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打响名声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第225章 打响名声
    沪市家化厂,总经理办公室。
    向朋笑容满面的邀请林书平进屋,然后跟已经从会客椅上站起身来的一名中年男子说道:“赵总,我顺利把林总给接过来了!”
    “太好了!”
    中年男子看得出来非常高兴,见到林书平时,除了被对方过分年轻的年纪惊讶了一下之外,就立即欣喜的走上前,主动伸手握住林书平的手,用力摇晃:“我是沪市家化厂的总经理赵胜军,林总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快请坐,快请坐。”
    他年纪已经有五十多岁,脸上的褶子肉眼可见,虽然是家化厂的总经理,但皮肤状態看起来除了面色红润之外,与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同。
    林书平也是瞬间感受到了对方的热情,可关键是他的目的地走错了。
    雅霜品牌再好,再物美价廉,可也不如沪牌雪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高,老毛子只认沪牌雪膏。
    他也答应了雷诺局长,如果自作主张更换品牌,对於林书平来说,后续如果出现了纠纷,可就太不占理了,林书平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主动解开这层蒙住的窗纱:“赵总,您好,很高兴您能邀请我来参观沪市家化厂,您应该有消息渠道,了解我此行来沪市的目的,但很抱歉,赵总,我需要的是沪牌雪膏,而非雅霜,这一点是甲方点名,是不容更改的——”
    赵胜军听到这句话,表情微微有些僵硬,但他还是很快调整过来心態,略微苦笑著说道:“林总看起来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不过没关係,能跟林总这般的年轻有为的创业家结识,也是赵某人的荣幸,这样,咱们接下来不谈生意,只谈交情,我已经让向朋在乍浦路定了饭店包厢,林总一定要赏脸!”
    “对啊,林总,买卖不成仁义在,就当交个朋友嘛!”向朋也跟著热情的说道。
    看著满脸期待的赵胜军,以及热情的向朋,林书平稍微思索,便点头道:“好,正好我也有事需要諮询赵总,”
    其实他现在只想知道,自己来沪市订购雪膏一事,到底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不仅知道自己来沪市的目的,竟然还能查询到自己所乘坐航班班次,这让林书平心中微微一紧,隱隱感觉到不安全。
    前世杨百万在发达之后,为了自身安全都僱佣了许多保鏢,虽然他现在自问名气不高,但经过今天这事儿后,却已经有了聘请安保人员在身边的想法。
    赵胜军似乎深谱酒局之道,他宴请林书平去到乍浦路饭店,除了带著向朋这个助理之外,还准备去喊厂里的其他管理层一起过来作陪,好在林书平及时出声制止,直言不喜人多,这才让赵胜军遗憾作罢。
    隨后,三人乘坐看丰田皇冠抵达位於红口区的乍浦路。
    乍浦路是当下沪市有名的美食一条街,比后来兴起的黄河路更加出名。
    无论是资深食客,还是普通百姓,但凡上了点岁数的沪市人,对乍浦路美食街上曾经的並肩接、车水马龙,一定都记忆犹新。
    像是在电视剧《繁》里的景象,其实早先一步在这里上演。
    每当日暮降临,华灯初上,鳞次櫛比、五光十色的gg牌便会竞相亮起。
    乍浦路的成功,其实源於一位名叫丁宝根的年轻人。
    八十年代初,他隨著知青返城大潮回归家乡,为了生计,他在乍浦路开了一家点心店,主卖餛飩与面。
    隨著生意逐渐兴隆,手里有了一些资金的积累,尝到了甜头的丁宝根陆续开始扩大门面,开设饭店,给菜谱增添菜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丁香饭店,让丁宝根赚的盆满钵满。
    丁宝根的成功,人们都看在眼里,於是居住在这条小马路上的人们都坐不住了,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效仿,僻静的小马路开始脱胎换骨,草窝里的金凤凰迅速展翅.
    如此过了七八年,到了现在,整条乍浦路便成为了一条大型美食街。
    直到九十年代开始,隨著黄河路美食街的兴起,乍浦路才逐渐被分走了一些人气,但其实直到九十年代末,乍浦路依旧是整个沪市最热闹的街巷之一。
    后来隨著时代动迁,整个沪市开始飞速扩张版图,越来越多豪华饭店、街头小吃在四处兴起,乍浦路与黄河路这些曾经最热闹的美食街,也逐渐开始人气凋零。
    但至少在现在,乍浦路依旧是顶流。
    而丁香饭店,也依然是整个红口区最炙手可热的饭店,想要在这里订桌,只能提前电话预约。
    林书平三人抵达这里时已经是下午五点钟。
    整个丁香饭店很大,从1984年开业至今,这家饭店就不断扩展,如今已经是拥有三开间15个楼面的大型饭店,能同时容纳三百多人就餐,总面积多达600多平方米。
    顾客走进来,如果没来过,甚至是需要服务员亲自带领指路的。
    因为在当下,全国都没有几家饭店具备丁香饭店这般规模,单单看其门头,就已经能让许多普通人心生怯意,望而却步。
    不过丁香饭店虽然装潢华丽,但在乍浦路与他比肩或者比他更华贵的饭店也不是没有,比如隔壁的珠江酒家,或者蒙利酒楼,都是新兴饭店,门店招牌一个比一个璀璨。
    整个乍浦路在这七八年间,已经是诞生了十多家大饭店,以及不少小饭店。
    这些饭店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电话订座、代客叫车,而且每家饭店主打特色都不尽相同,有生猛海鲜,也有家常菜精烧等特色菜餚,完全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
    赵胜军显然是这里的常客,走进丁香酒店后,就招呼著酒店大堂经理赶紧上菜,然后他笑著邀请林书平前往包厢。
    “丁香酒店有一绝,那就是红烧大王蛇——”
    包厢里,赵胜军刚说完,忽然就发现林书平脸色有些异样,於是疑惑问道:“林总不喜欢吃野味?”
    林书平咳嗽了一声:“还行——
    哪里是还行,完全是不敢啊!
    所谓大王蛇,其实就是王锦蛇,民间又俗称菜蛇,2000年,王锦蛇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就是三有保护动物。
    所以,吃这玩意儿是犯法的啊!
    可现在是1988年,菜蛇时常会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在北方会被红烧,在南方则会与木耳、薑片、蛋清等一起,製作成蛇囊。
    后来因为世界范围內菜蛇数量骤降,在2017年被联合国纳入濒危保护动物行列。
    不过现在,民间大王蛇泛滥,常常被人们拿来製作菜餚果腹,一想到这里,林书平心里还是稍稍有些安心下来的。
    但接下来,赵胜利竟然又说起了“清蒸猴脑”这道菜,直接让林书平开始反胃。
    倒並非太清高,但毕竟是经歷过后世薰陶的人,虽然后世东南亚等国依旧有生烤猴肉的做法,但作为接受过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人,林书平或许对“蛇羹”还能接受,但对“猴脑”就完全接受不能了,会產生生理性反胃。
    他稍稍询问,才得知当下用作菜看的金丝猴,还没有来得及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行列但因为杀猴看起来太过残忍,所以民间已经有组织自发抵制猴菜上桌,这种情况下很快也会被上面注意,並最终在1989年把金丝猴等物种列入一级保护动物范畴,在网际网路兴起之后,吃猴脑也一度被网友们列为“十大禁菜”之首。
    可即便如此,在九十年代,因为价格昂贵,营养丰富,广西等地依旧有饭店在私底下兜售猴脑,不过这种事情在后世已经很少发生,甚至完全杜绝。
    普通人显然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只有国家强有力的部门介入之后才能制止。
    好在赵胜军也只是一时兴起,说起“清蒸猴脑”这道菜,而並非真的要点餐。
    等一道道菜餚上桌后,几人閒聊间,林书平便开始询问起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自己要来沪市的消息。
    他的问法稍显孟浪,但却並不唐突,总体是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问出来的。
    赵胜军闻言,稍微沉吟一下,便打了个哈哈,笑道:“我在计委方面有亲戚朋友,是无意间得知的消息,还请林总別见怪,总之,我先自罚一杯。”
    他说完便把手里的一杯白酒一饮而尽,然后似乎察觉到林书平对这个回答並不满意,他咳嗽一声,示意助理向朋去关紧包厢房门,然后才凑近林书平,低声说道:“林总,您在苏联做的生意实在动静太大了,不久前计委在四省市调动海量的轻工业品运往东北,这事儿可不只我一个人知道,很多消息灵通的人,几乎都知道了——.”
    林书平心中一凛,举起酒杯,跟赵胜军碰了一杯后,嘆息说道:“我就知道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
    “当然瞒不住,那么多的轻工业品,少说也有大几千方,甚至几个亿,整个中国谁能有这般大的本领,吞下这么多货?”
    “所以有一段时间內,这种消息在各行各业都传的飞起。”
    “起初,所有人都以为这是计委向上头申请財政拨款,帮助处理四省市工厂积压已久的轻工业品,释放工厂產能。”
    “但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说是一位姓林的资本,额—倒咳咳,一位姓林的商人,斥巨资买下来了这些轻工业品·
    赵胜军脸色有些尷尬,他刚刚差点脱口说出“资本家”三个字,转念一想又不太好,刚想说起“倒爷”,又觉得不雅,最终以“商人”二字代替林书平。
    林书平倒並未在意这些。
    他在意的是这种传闻的具体內容,究竟跟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几分相似。
    以及,它他娘的到底传到哪儿了!
    “后来又有大佬,在前两天於闸北举办的沪市国际商会里透露,说这批轻工业品是运往苏联的,而林姓商人用以物换物的方式,用国內积压的十几万吨轻工业品,去换苏联民航局的十几架民航客机,至於国內接手这批民航客机的,则是刚刚成立的川渝航空”
    “川航实力雄厚,也急需民航客机,你们这可算是一拍即合了,就是不知道这一架飞机卖给川航,能赚多少钱?想来大几千万应该是有的,如果是十几架——-喷喷,我只是想一想便觉得头皮发麻。”
    “林总能做出这般事业,真是厉害!”
    赵胜军说著,看向林书平的眼神充满了羡慕和崇敬。
    这才是真大佬啊!
    简直是我辈楷模,年纪轻轻就能做到这般惊动天下的事业,此子未来,那还了得?
    而听到这里,林书平心里已经凉的透透的了。
    你特么,你传就传了,怎么还越传越离谱了?
    十几万吨轻工业品?十几架飞机?我什么时候做过这般体量的事情了?
    林书平头上满是问號,连忙挥手道:“太扯淡了,简直是以讹传化—””
    赵胜军脸上却全是不信,他笑著问道:“就算传言有虚,但也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至於这次,林总来沪市,传言要购买十万盒雪膏这件事,总不会是虚假的吧?”
    “又是传言但这件事倒是真的。”
    林书平苦笑一声,然后嘆息道:“唉,是苏联那边的硬性要求,必须要沪牌雪膏。”
    “沪牌雪膏可比我们雅霜贵不少,都说苏联现在时局不稳,內忧外患,没想到还挺会享受。”
    赵胜军眼睛明亮,与林书平碰杯笑道:“那请问林总,苏联那边还需要什么护肤品么?我们沪市家化是全沪市第一家化妆品企业,日化二厂能做的產品,我们也能做,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最是物美价廉。”
    日化二厂,应该就是生產沪牌雪膏的厂家。
    林书平虽然这次稀里糊涂的来错地方了,但也因为结交了赵胜军,了解到了一些关於自己在商界的动態。
    虽然传言是够他么离谱的,但毫无疑问,单看这次沪市家化在机场截胡自已就知道他林书平的名声,这次在商界,好像是被彻底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