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风云又起

作品:《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3章 风云又起
    “夸大在哪里了呢?”郑小龙还是不服,“这不就是一部讲普通人的生活,讲普通人情感的电视剧吗?”
    “讲普通人?”
    对方放下手上喝水的杯子,“那你说,你说你们这个电视剧,意义何在?能代表什么?”
    “我觉得还是映射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
    郑小龙道:“我觉得这作品局绝对是无害,只是在笑声当中讽刺社会的一些问题,这也是真实的嘛,现在我们整个社会解放思想,各种各样想法的人都有,但是本质上这些人都是好人,遇到大灾害,我看没人不愿意献爱心。”
    “你说的太简单了。”对方完全不把郑小龙放在眼里。
    “同志.嗯?”
    郑小龙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江弦给拦住,他一脸不解的看向江弦,只见江弦朝他微微摇头,然后朝着那位同志道:
    “如果真的决定不能播,我觉得你们广电也要先开个会进行讨论,听取一下大家的意见。”
    “当然开过了。”
    对方笑笑,“江弦同志,你呢,也别误会,我们不是针对你,对你有什么意见,只不过这部剧在我们看来确实是危险的,有一定的危险性,万一出了事情,谁来担这个责任?”
    “.”
    闻言,江弦也明白再和这些人说下去也没用,也不能改变不给播出的现状。
    不再多说什么,跟郑小龙一块儿从广电里退出来。
    “草。”郑小龙比他都郁闷,“这帮孙子也太不是东西了。”
    他这么生气,一个原因是郑小龙思想开放,不觉得《编辑部的故事》存在什么问题。
    另外呢,郑小龙也确实被这部《编辑部的故事》给征服了,他现在的心情是恨不得立刻让全国人民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在他看来,这部剧必然能再创造出一场电视热潮。
    “别着急。”
    江弦反而轻松,“我再去找找人,把这件事再说一说,应该很快就会有办法。”
    “有办法?”
    广电都基本给判了死刑了。
    还能有办法?
    郑小龙难以置信看着江弦,见他一脸泰然,心里又跟着生出几分希望。
    难不成真有办法?
    也是,毕竟这可是江弦,指不定有什么人脉。
    “那我等您的好消息。”
    俩人道别,江弦坐进自己车里面,没有让徐晨辉立刻开车回家,而是让他带着去了前三门,来到了王濛的家里。
    “崔老师!”
    “哎?江弦,你怎么来了。”
    给江弦开门的是王濛的夫人崔瑞芳。
    崔瑞芳是个物理老师,当时和王濛一块儿在东四十一条39号一个四合院做文书工作。
    王濛有一篇代表作叫《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就是以这个院子里的生活为原型。
    从报到那天开始,王濛就展开追求,老是跟崔瑞芳去同一个厨房打饭,总是朝她笑。
    后来更是展开狂热追求攻势,每天给崔瑞芳两封信,早一封,晚一封,不停地向她求爱。
    后来王濛去了疆地,这时候两个人还没成婚,但是崔瑞芳并不介意王濛这样的身份,坚定的和他结了婚,跟着他一块儿去了疆地,住八平米土房。
    之后的日子里,两个人也是长相厮守,堪称文坛模范夫妇。
    这一点,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毕竟文人多情,很多作家地位升高以后,就会觉得原配的思想境界跟自己不在一个层面,继而马上去寻找下一个契合的灵魂。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硕,还是个文坛小透明的时候,和沈旭佳这个舞台上光芒万丈的白天鹅搞在了一起。
    结果名气一大,心也渐渐野了,马上又被爆出了和徐静蕾的婚外情。
    据说当时徐静蕾都直接上门挑战。
    除了王硕,余华同志也是此中代表。
    小透明时期的余华,运气爆棚追求到了他们海盐县文化馆的文化馆秘书,当时是郎才女貌,可惜美好的婚姻最终无法抵挡时间的摧残。
    结婚不到三年,俩人婚姻就分崩离析。
    余华刚写完自己的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就和妻子离了婚,离婚不到半个月,就和早已情投意合的性感女诗人结合在一起。
    还有哎,太多。
    文人多情,作家们太追求灵魂上的契合了,要是拿感情的忠贞来说事儿,大半个文坛都得沦陷。
    说到底,还是《顽主》里那句话:
    “自杀的办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和作家结婚。”
    这也就越发体现了王濛老师和崔瑞芳这对夫妻感情的珍贵。
    “江弦,来,喝水。”
    别人想见一面王濛,难如登天,但江弦想见到他再容易不过。
    这就正如,别人来到王濛家门口,可能连门槛儿都迈不进去。
    但江弦去到王濛家就跟回自己家里一样随便。
    等了没多久,王濛就回来了,见到江弦以后也是一脸惊喜:
    “无事不登三宝殿,怎么了,有什么事儿么?”
    “瞧您说的。”
    江弦笑了笑。“我就非得有事儿,不能来探望探望您?”
    “少来,有话直说。”
    “王老师,您现在真是没以前那么风趣了。”
    江弦开个玩笑,而后正色道:“其实也是有件事情想让王老师帮忙。”
    “你瞧这小子。”
    王濛笑着看一眼崔瑞芳,“我就说他有事儿,他还不承认。”
    “小江比较腼腆嘛,不好意思张口,也正常,行了,你们聊,我去给你们做饭,小江,晚上就在家里对付一口。”
    “哎,麻烦您了崔老师。”
    江弦毕恭毕敬感谢一句崔瑞芳,这才回过头看向王濛,把事情的原委和他讲了一遍。
    “什么剧?我帮你看看。”王濛道。
    “叫《编辑部的故事》。”江弦把带子拿给王濛,“您回头要是有空的话,可以播着看看。”
    “好。”
    带子到了王濛这里,翌日在休息的时候,王濛和办公厅的几个年轻同志一块看了一会,都觉得很不错。
    “这剧台词真绝了!句句都是大实话,听着又逗又解气!”
    “太有生活了!那些弯弯绕绕的事儿,全让他们演明白了!”
    “接地气啊!比那些假大空的剧强多了。”
    “我太喜欢李冬宝和戈玲这俩活宝了,太逗了!看他们斗嘴我能乐一整天。”
    “.”
    《编辑部的故事》在几个年轻人中间风评意外的非常好。
    至于王濛,同样特别喜欢《编辑部的故事》所讲的内容,觉得有点儿意思,另外就是这电视剧的歌也都做的很好听。
    除了片头的一曲《思念》,还有一首《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
    “你和我都会感动。”
    “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
    一首歌。
    不仅主题温暖。
    旋律朗朗上口。
    在稚嫩童声的演唱下,歌曲非常的童真、纯洁、可爱。
    “好剧啊。”一向风格前卫的王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
    对于广电那边给出的态度,王濛也非常理解,毕竟他熟悉广电的工作方式,然后这部《编辑部的故事》所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也确实算骇人听闻的,毕竟对那么多社会事件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广电讨论决定不能播。
    这要怎么办呢?
    一琢磨,王濛有了主意,跑去海子里,把带子直接给了李书记,跟他说让他拿着看看。
    另一边,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困难,这对江弦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了,结果文学界又出了事情。
    针对《顽主》的批判声又起来了。
    《顽主》本就是一部充满了争议的小说,在江弦预想中,《顽主》一旦发表,一定会遭受到外界的批判和质疑。
    但让他意外的是,《顽主》自从发表以来,居然还从没遇到过太大的阻力和批判。
    在江弦看来,这或许和他的身份级别脱不开干系,大概率是因为他的身份导致很多批判《顽主》的声音被压了下去。
    不过这种境况只维持了一段时间。
    文学界又开启了一场气势汹汹的对《顽主》的围剿攻势。
    在评论家邵牧君名为《‘顽主’热缘何而起?》的批评文章之中,有人写“小说《顽主》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对某些敏感领域,主要是性理禁忌等,采取了调侃、打诨的方式来实施攻击或表达异端思想。”
    另一篇评论文章《人,不能这样活着》之中,写道:“被小说的新颖主题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它们在思想意识上的浅薄、粗鄙和邪恶。”
    这都算是比较腼腆和委婉的了,一位名叫刘聃的老评论家竟然写了一篇《人道的僭妄和美学的贫乏》,在其中直言不讳的发难:
    “.这样的小说,是对人道主义的僭越,是对现代化进程的反动。”
    前半句还没什么,后半句就很严重,因为这算是在政治解读了。
    朱教授一看到这篇文章,就火急火燎从中关村赶到江弦家里,把这文章拿给他看,“江弦,这文章说话可不轻,你得回应啊,要是被戴上这顶帽子可就遭了。”
    “刘聃?”
    江弦挠挠头,并不记得有这么一号人,“爸,您认识这个作者么?”
    “是个老评论家了,以前偶尔看到过一些他的评论文章,总是写的语不惊死人不罢休。”朱教授道。
    “噢。”
    一听是个老评论家江弦就不奇怪了,如今文坛对《顽主》的批评或肯定的双方论者之间,十分明显地存在一条年龄的分界线:批评者多属“老一辈”,肯定者多为“年轻一辈”。
    江弦一琢磨。
    这次这么一大波来势汹汹的批评,还是得归结于唐达成发表的那番文学评论。
    他撰文说过,“顽主”是些“滑出生活轨道的人”,希望江弦“作为作家不要和自己笔下的人物站在同一水平上,不要玩味、欣赏、醉心那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然后又指出“顽主”式的玩笑人生不值得表现与肯定:“强调社会等级、泯灭独立人格的主奴心态,和否认人类道义、追求极度个人化的‘顽主’心态,不过是一枚旧硬币的正反面,在今日之中国,两者都是应该被否定的。”
    老唐一向保守,年纪又大了,他保持自己这样的观点江弦非常理解。
    因此,在唐达成发声之后,江弦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对唐达成的这次退让,落在其他评论家们的眼里,反倒被当成了一次“服从性测试”。
    说实在的,江弦并不怕别人给他盖帽子,因为他现在的后台很硬,实在不行,他的出路也很多,没必要非得和这些人争个头破血流,太掉价儿,而且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再者又说,文学总是充满争议,不断争议的同时,作品的内涵也不断被发掘,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可这种批评仅限于邵牧君之流这种,像刘聃这样的就有些过了。
    “爸,您慢走。”
    和朱教授说了会儿江年年幼儿园的事情才送走朱教授。
    一路送到楼下,江弦想让徐晨辉开车送老丈人回去,被朱教授拒绝了,觉得江弦就是有车那也是公家的资源,不应该随便用在这种私事儿上。
    对此,江弦深以为然,一脸憨厚听着老丈人的教导。
    等朱教授一走,一转身,表情就变得有些凶狠起来。
    当然不是因为朱教授的话。
    而是《顽主》的事情。
    “奶奶的,太客气了,该骂还是要骂的。”
    老唐年纪大了,也没几年活头了,江弦觉得不要刺激着老头儿,万一提前几年,他心里也过意不去。
    可你刘聃是个什么玩意儿?
    “哎。”
    “沉默太久,恐怕都不记得我江弦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喷子了。”
    “玩营销号那一套?你一80年代的老登能玩的过我?”
    “整不死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