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开府建牙
作品:《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245章 开府建牙
认真听完了孙镐所讲,朱敏澄沉思了许久,最终点了点头。
朱敏澄觉得孙镐的建议是对的,假如宋国继续像现在这样下去的话,恐怕等过上十几年一旦金矿那边的出产下降,淘金收益锐减,那么宋国肯定会出大问题。
毕竟矿产这种东西随时可能会开采完,金矿的储量也不是无限制的,而且这两年来金矿那边的出产如何朱敏澄自己心里也清楚,相比刚刚发现金矿的时候,如今金矿每月的收益已开始有略微下降的趋势,随着地表、河床这些便于开采的金子大量被开采出来后,现在开采金矿的难度已比之前大了不少。
这也证明未来金矿的开采会越来越难,获利也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以金矿为基础的繁荣究竟能持续多久?这谁都无法判断。
但有个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旦金矿开完了,那么不仅是宋国,就连普通的宋国国民收入都会锐减,到时候这种畸形的繁荣瞬间崩塌。而没有足够的农业支持,那么未来宋国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想到这朱敏澄有些不寒而栗。
但这件事不是小事,朱敏澄还需要和其他人进行商议,第二日他就在王府召开了会议,参与会议的不仅有孙镐和李定国、简鹄、崔琦等人,还有其他王府的其他属官。
这场会议朱敏澄直接交由孙镐来主持,会议一开始孙镐就向众人解释了目前宋国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宋国发展中的畸形状态,同时也提出了对金矿开采的新规定,和包括进一步加强移民管理,加快农业化和工商化转型的建议。
众人最初不以为然,可随着孙镐的逐步解释和拿出来的数据佐证后,众人的神色也渐渐变得严峻起来,尤其是简鹄和崔琦,他们可不是李定国这样的军事将领,一个本就负责工事,另一个负责农事,对于这些尤其敏感。
之前他们之所以没像孙镐这样察觉到问题所在,那是本身就在局中,而且在这两年宋国高速发展中,仅仅看到了繁荣却没留意到隐患,这让两人很是惭愧,尤其是后者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毕竟崔琦负责的就是农事,现在宋国的农事问题如此严重他之前非但没有察觉反而放之任之,实在是不该啊!
想到这,崔琦如芒在背,急忙起身向朱敏澄请罪。
“崔大人不必如此,今日会议并非追责,而是拾遗补漏,这件事崔大人虽有责任,但真要追究起来本王的责任更大,之前崔大人就给本王提过城外农地荒废的问题,本王当时不以为然,所以这主要责任在本王而不在崔大人。”
说到这,朱敏澄的目光朝着在座所有人扫了一眼,继续道:“今日召集诸位就是为此,眼下宋国繁荣只是表象,如不能尽快改变这种情况,打好根基,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尔。”
所有人连忙起身,向朱敏澄拱手称是,朱敏澄点头再道:“既然长史已指出问题所在,那就对症下药,把问题解决了才是根本。亏得长史来的及时,察觉这些不妥,假如任期再发展几年,到时候再想扭转就难上加难了。”
众人连连点头,望向孙镐的目光中带着别样的神情,他们也没想到孙镐居然有这样的能力,短短大半个月的时间不仅对整个宋国的情况做了详细了解,还发现了宋国所存在的这种隐患,并且直接提出了改变的策略。
看来虎父无犬子啊!堂堂孙承宗老大人的公子就是不凡,如不是这样,怎会有如此眼光,又有如此能力?
定下了调子,朱敏澄正式宣布对目前宋国的格局进行调整,按照他昨日和孙镐商议的,从现在起不仅要暂缓接受移民,对目前已在宋国的移民必须重新编户齐民,然后加强管理。
其中鼓励农业,加强开荒和耕作,限制淘金热,对淘金者进行严格登记管理,这些都是必要的。此外对于新京的工商业如何发展也提出了方案,让大家对此进行讨论。
众人你一句我一言,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建议。有些建议当即采纳,有些还需要完善,当然也有些不切实际的建议,但虽不能用,这种态度却需要鼓励,气氛一时间热闹了不少。
这场会开了整个一个半时辰,这才差不多把要做的事基本定了下来。这时候简鹄突然起身,拱手对朱敏澄道:“王爷,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简大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今日议事,当畅所欲言。”朱敏澄笑着说道。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简鹄再是一礼,随后团团对在座众人行礼,最后面朝朱敏澄道:“臣以为王爷既已在此立国,眼下宋国自立已近三年,新京现在规模也是不小,国民更已有五万之数,如再加上后续移民,哪怕在移民数额上进行限制,恐怕不出十年,宋国国民必然超十万之数,甚至更多。”
“这还没算上后续人口增长,数十年后,国民数量恐难以估量,此外还有向外的扩张。我宋国占地可是不小,依照朝廷当初封国的许可,虽名义上在立国之处划分地界,可实际上在新大陆只要我宋国有能力可占多少就是多少,这些朝廷并无限制。”
“如此一来,未来宋国将真正成为一国,更不可能仅只有新京一个城市,等到那时,宋国掌控本土一府甚至一省之地并非奢望,说不定更胜一筹呢。”
“简大人这些话究竟何意?”朱敏澄疑惑问道,简鹄说这些他听得明白,无非就是提醒自己宋国的发展已不可阻挡,哪怕因为现在因为农业问题进行限制,但未来宋国一旦解决了农业问题,再加上鼓励工商,依旧会高速发展。
这发展不光是经济,更体现在国力上。别看宋国现在仅仅只有一城,这个城就是新京。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扩张,肯定会考虑再建新城,如此一来才能有效统治,要不然光靠新京怎么可能治理越来越大的地盘呢?
“王爷,臣的意思是王爷眼下当考虑开府一事,而不是到时候再进行调整。”
“开府?”朱敏澄更是不解了,这开府他当然知道,作为藩王他本就开府了啊!按照大明藩王就藩的规定,他在前来新大陆之前就已开府,其中包括长史、护军和王府各级官员不都完善么?现在孙镐不就是长史?李定国不就是护军?而简鹄等人不就是他的属官?
纳闷之余,朱敏澄反问对方究竟说的是什么开府,这时候简鹄迟疑了下,最终一咬牙道:“臣认为王爷就藩的开府已不适应如今宋国状况,之前王爷开府仅只是开府而已,而真正的开府并非如此,臣认为眼下王爷应当按洪武时期体制开府,或等同前朝体制。”
朱敏澄听到这顿时就明白了,闹了半天简鹄建议的是这个啊!虽都是开府,可朱敏澄作为宋王的开府仅仅只是阉割版,因为当年朱棣以靖难名义登上皇位后,对藩王和皇室子弟尤为防备,生怕有人会效仿自己也行兵事夺了自己皇位。
为此朱棣对藩王做了大量限制,其中就包括消减藩王执掌的军权,夺走对方对藩地的控制权,此外还把藩王开府任命的官员改为由朝廷任命,用以监视藩王举动,再加上地方官员和锦衣卫的监视,把各地藩王看管得严严实实。
但现在简鹄所提出的是要恢复当年洪武时期的藩王制度,同样是开府却又有根本不同,其关键就在于后者除开府两个字外,还有另外两个字,那就是“建牙”。
所谓的建牙就是建立衙门,或者说正式归属于藩王的自治官府,这些完全在藩王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不受朝廷的约束。如此一来,藩王的实权大增,更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假如再按照简鹄刚才又提到了效仿前朝的制度来看,这就更加不同了。
按照前朝,包括先秦时期的制度,朱敏澄就等于了真正实权的诸侯了。他这个王爷可以说不再是普通的藩王,而成为了大明附属的国王。这其中的区别极大,假如仅仅只是藩王的话,藩王的权限度掌控在朝廷手里,但附属的国王就具有相对独立性,除了名义上是大明的附属国,国王为大明的外藩外,在国内的权利几乎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了。
这点就和朝鲜、日本,琉球、缅甸、安南等附属国没太大区别了,藩王可直接称寡人为国君,在国中设置等同朝廷六部的小朝廷,然后任命各级官员,拥有独立的军队,至于做其他事也没必要顾及大明那边的想法,只要不反对大明,对大明俯首称臣,大明也懒得理你在自己国内如何折腾。
当听明白了简鹄话里的真正意思,朱敏澄不动心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是外封的藩王,可如今宋国已隐隐成了气候,但自己作为宋王却依旧只能按照大明藩王的开府方式来进行管理封地。
封地小,人口少还算勉强,可一旦封地大了人口多了就难了。要知道在大明藩王虽然之前拥有封地,可实际上这些封地和人口都是由当地官府来进行管理的,藩王所拥有的只是一些特权和产出收益,所以王府的属官所做的事并不多,无需对此操心。
但宋国就不一样了,这里可没什么朝廷官府,大小事都需要宋王府来决定,而宋王府的属官定额又是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仅仅这些人既需要管军又要管民,还要管工商、治安和其他等等,大家每日都是忙个不停,效率不高不说还累个半死,一旦之后宋国继续发展下去,那就更管不过来了,之前孙镐发现的问题就是如此,不是简鹄等人没能力,而是他们实在精力有限,这才疏忽了这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