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6章 以退为进
作品:《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246章 以退为进
在朱敏澄略有心动,心中琢磨此事的时候,在场的其他人同样先是露出了诧异的神色,可接着却都有些热切和期望。
作为宋王的属官,他们名义上虽是朝廷派给宋王的,按理说当的是大明的官。可问题在于宋王和大明本土的藩王不同,宋王的封地在海外,在新大陆,而并非大明,再加上外封藩王的是如今大明新的政策,宋王作为首批外封的藩王,皇帝给了他不少自治的权限,虽然有些话没明说,可实际上就是如此,从宋国在此建起后到现在,朝廷那边除在新京港甚至基地驻扎海军外,就是通过内务府和宋国沟通、贸易了,至于其他都甩手丢给了朱敏澄。
在这种情况下,宋王府的属官就同大明国内藩王的属官有着不同,他们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未来前景来看,都更算是朱敏澄的人。或者说,自从这些人跟随朱敏澄来到新大陆,白手起家建立宋国开始,就同朱敏澄一荣俱荣了,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宋国更有归属感。
假如朱敏澄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国王而并非藩王的话,那么宋国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样一来宋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不仅朱敏澄可直接称孤道寡成为宋国真正的国君,而他们这些属官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从而成为真正的一国之臣。
按照目前宋国府的结构,依旧还是大明藩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说直接限制住了宋国的发展,包括王府属官的前途。
以各人的官职来说,其中官职最高的现在是李定国,李定国眼下是护军之职,再加授定国将军。这个官职从品级来看已是正二品的武勋再加从二品的武职。
如在大明本土,李定国的级别可以担任副总兵(副将),直领一旅军队,假如运气好些,在战时直接任总兵也是有可能的。可关键在于李定国这个职务是宋王府的属官,这就直接限制了他的上限,他目前除了掌控宋王府的一千余护军外就没其他军权了,说白了李定国就等于宋王朱敏澄手下的侍卫头子,所做的基本都是负责朱敏澄安全的工作,充其量兼顾一下新京的治安罢了。
这样的活在大明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千户的身份,如果不是朱敏澄的缘故,李定国根本就拿不到现在这个品级,而且就算拥有了这样的品级,李定国实际的权力和地位也和他现在的品级不匹配,这是的的确确的。
就连李定国都是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孙镐是王府长史,品级是一个正五品文官。按照大明的官员级别,正五品的文官实际也不算低了,基本等同于通政使、少卿、詹事这些官职,或者地方上的知府、知州级别官员,这个品级的官员可以说是大明官员的中流砥柱,大部分拥有实权,假如政绩突出或者运气好的话,熬上几年直接升官入六部或者都察院等衙门是轻而易举的,或者京官外放为布政使、巡抚也有可能,再熬些资历,说不定还有进内阁的机会呢。
但问题在于王府长史的身份尴尬,名义上是朝廷官员,可实际上又是王府属官,这个官职通常很少有再进一步的机会,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一般来说,王府长史都是朝廷官员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基本失去了前途,这辈子就是在王府任职养老罢了,等到老了告老还乡,充其量看在多年的勤勉朝廷再给个恩典,以加一级官衔荣养。可假如王府那边出点什么事,长史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弄不好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就连长史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属官了。比如简鹄和崔琦,他们在朱敏澄手下一个负责工事,一个负责农事,算是宋王府举足轻重的官员,但他们实际的官职仅是审理正,这个官职的品级仅正六品,至于其他人就更低了,一般都在八品到九品,勉强挤进官员的行列。
和护军、长史一样,下面的各级官员的品级不高也就罢了,职权也是有限,这也是没办的事。谁让永乐年后大明的藩王被强力打压,导致藩王的属官权利大减,身份地位尴尬呢。
可现在简鹄突然提出让朱敏澄正式开府建牙,不再以普通藩王身份,而是以外封国君也就是诸侯身份正式设置衙门,任命官员对宋国进行有效统治,一旦这件事成了,那么在场所有人自然水涨船高,以他们目前在宋王府的身份地位,那么在场所有人未来全都是宋国的重臣,到时候掌控真正的实权,在这种情况下大明那边的官职对他们而言已不重要了。
宁为鸡首不为牛尾,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何况他们这些人既然已经跟着朱敏澄来到了新大陆,自然也清楚未来想出人头地也只能跟着朱敏澄混了。朱敏澄这个宋王的实权越大,也代表着他们未来的前途越是光明,这点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朱敏澄也察觉到了众人对此事的热切,看来不管是谁,这地位和权力的诱惑不是一般人能抗拒的。不过这也正常,别说这些属官了,就连朱敏澄自己也已动了心,假如真能做成这件事,那么不仅对自己好处多多,对于宋国未来的发展同样也是。
“此事甚大,必须得到朝廷的同意,尤其是陛下那边……。”朱敏澄虽然动心,可还是有些理智,他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可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假如没有大明那边允许和认可,自己来个先斩后奏说不定就会惹出麻烦,虽然朱敏澄觉得如果自己去奏折请求父皇同意此事大概率会成,可毕竟这不是小事,弄不好朝中会有人反对,一时间有些诧异起来。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王爷,臣以为简大人说的有理,既然宋国孤悬海外,为我大明外藩而不是内藩,那么原本藩王制度就不合适宋国。再加上宋国目前特殊的情况,假如不尽快正式开府建牙,仅以之前制度维持,接下来许多事想做就难上加难了。”这时候崔琦起身表示赞同,同时提出了自己看法。
随着崔琦,接着其他人也逐一表态支持,建议朱敏澄尽快给朝廷去折子,请求大明那边同意此事。就连李定国也认为此事应当如此,一旦这件事做成了,那么接下来对宋国的管理就便利了许多,而他们这些人做事也不必束手束脚。
“长史如何看?”朱敏澄见到众人的态度后实际上已有了决断,可还是问了孙镐一句。
孙镐起身对朱敏澄行礼道:“臣以为此事王爷可先上折向陛下说明实际情况,提出我宋国问题和难处所在,请求朝廷协助设置官府派遣流官,但最终如何处置,决断当在陛下手中!”
朱敏澄微微一愣,瞬间就明白了孙镐的意思,笑着点头:“这倒也是,本王是大明的藩王,更是陛下的皇子,这件事的确需要由陛下来决断而非本王,长史提醒的对。”
朱敏澄不傻,孙镐一提醒他就明白过来了,假如直接上折说明自己的打算,恐怕以朝廷那些大佬们的做派能最终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倒不如以退为进,把困难直接丢给朝廷那边,让朝廷来帮宋国拿主意。
至于朝廷那边能拿什么主意?无非就是和大明本土藩王一样在地方设置州府,然后任命和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罢了。可如果这件事在大明自然是没问题的,可在万里之遥的新大陆,朝廷那边就要掂量一下了。
要知道朝廷的官员中除武将、勋贵外,文官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然后为官。
当了官后,一步步稳扎稳打,想办法努力升官,最终位极人臣才是正途,谁愿意好好的本土官员不当冒着风险跑到这边来当官的?除非是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要知道宋国的所在可比之前发配的岭南还远的很呢,离着大明何止千里?一旦任命到了宋国为官,等于这辈子全毁了,先不说水土不服日后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就算历尽千辛在宋国呆上十来年后能回到本土,上升的仕途也基本断绝,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直接在宋国设置官府根本不切实际,因为没人愿意来这里当官。朝廷的各级官员和朱敏澄手下的这些人可不同,李定国是降将,本就不受待见,而且他又是武将,虽然这些年武将地位略有提升,可毕竟相比文官还是有些区别,再加上朱敏澄是皇帝嫡子大明亲王,以这个身份强调李定国,李定国就算不愿意也只能调任宋王府。
至于孙镐就不用说了,他本就没经过科举,身上仅仅只有他的父亲孙承宗的恩荫罢了,从这点来说他担任王府长史算是特例,考虑到朱敏澄和孙承宗的缘故,朱慎锥破例同意了任命他为长史的请求,而且区区一个王府长史虽说品级不算低,可在朝廷官员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闲差罢了,一旦正式官员去王府当长史哪怕是品级上升了,仕途也不可能再有发展,没有人会主动愿意去干这个差事。
其他就更不用说了,简鹄和崔琦虽然都是文官,可他们进入宋王府之前品级不高,而且都属于官场上的边缘化人物,是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亲,又没有背景的。
这种情况倒和永王的长史黄安有些类似,可如果朝廷正式在这设置官府,并派遣流官的话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再以一些低品级的小官来搪塞根本说不过去,而普通的中级官员那个不是人精?根本不可能会有人来。
考虑到这些情况,朝廷在新大陆设置官府的可能性极低,而宋国的问题又实实在在摆在那边,不解决又不可能。只要朱敏澄在上折的同时再给自己父皇去一封私信,另外再给皇后和太子也写封信,让她们在父皇那边吹吹风,替自己说些好话,只要朝廷不愿意在宋国设置官府的情况下,这件事说不定就办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