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以內帑兴民生工程
作品:《红楼:我是贾琏》 第672章 以內帑兴民生工程
乾正四年春,陇海路正式启动,作为北方又一条干线,修建的过程中,首次採取了沿途各省设厂提供水泥等建材的方案。
此举大大的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为沿途各省留下了一些基础的工厂。
同样是在这一年,李元在年初听取了胡敏的匯报后,得知內帑存钱达一亿元,便动了修建宫殿的念头。
於是在御前內阁会议上,李元主动提起要重新贡献,並修北戴河行宫。
以往皇帝要大搞基建,一定会遭到大臣的反对,这次內阁会议上却意外的反常,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大家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见气氛凝重,李元也有点嚇到了,这太不正常了,好歹拉扯一番嘛。
“诸卿就没有想说的么?”李元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陛下,重修宫殿以及北戴河行宫,所需费用从何而来?”李清不得不硬著头皮问一句,免得回头出去了被群臣围殴。
儒家文化里確实有这个习惯,为人臣者要敢於諫言,尤其是君主做错的时候。
所谓的错里头,就有奢靡享受,大兴土木这一条。毕竟这是歷史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但凡皇帝开始这么干,倒霉的都是百姓。
不体恤民力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喜欢搞大工程的朝代,往往都没啥好结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隋煬帝了,修大运河被骂了一千多年。儘管后来证明了,大运河確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隋煬帝在修的过程中好大喜功,摧残民生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所需费用,户部出一半,內帑出一半如何?”李元犹豫了一下,没有卖关子,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李清顿时鬆了一口气,转头问户部尚书熊方道:“熊大人,户部可有难度?”
熊方嘴上没说,心里却把李清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一遍了,有这么甩锅的么?有这么提问的么?
“回李相,朝廷岁入虽年年增加,但是费也在年年增加,具体难度要看修宫殿及行宫所的费用而定。”熊方也不是好惹的,別说你是分管户部的,也別想拿皇帝来压我这个户部尚书並趁机甩锅。所以,他给了个含糊的说法,保证进退有余。
李元听了熊方的话,不免暗暗不喜。这熊方怎么回事,朕力挺內阁候补大臣出任要职,制衡內阁,你就这么回报朕的么?
心里这么想,看熊芳的眼神不那么好看了,熊方心里也暗暗的叫苦,还是被李清给坑了。
归根结底,熊方不是李清提拔起来的人,自然是无法做到一条心,平日里李清一些含糊在规则边缘的安排,他是绝不执行的。
李清分管户部、礼部,下属不能如臂使指,自然是要时常敲打一下的。
今天这一招,也算是借刀杀人了。
贾璉看的清楚,给方颂一个眼神,方颂立刻起身行礼道:“陛下,不如先等预算做出来再说,今年户部如果不趁手,可以等明年。”
李元见方颂起身,还以为他要反对的,没想到是要求先出预算。想想也对,没把预算做出来,户部確实无法有的放矢。
於是便转向贾璉道:“贾卿,工部做预算要多久?”
贾璉起身道:“回陛下,此事需要实地勘测,微臣可不好给一个明確的日子。只能估算一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样子。”
还是没有反对的意思,李元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连忙道;“那便儘快安排人员实地勘测,儘快拿出一个数字来。”
贾璉领旨,面无表情的落座。此举落在李元的眼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会后李元越想越觉得有问题,便让胡敏去请贾璉。
別看贾璉在內阁排名最后一个,实际上文武百官乃至皇帝都確定了,贾璉一定会成为首辅,只是早晚的问题。
內阁里头,贾璉属於非常忙於实务,极少无需的阁臣。並不怎么去挑战其他阁臣的权利,对林如海和李清也还算尊重。
非要说內阁里与贾璉最不对付的,其实还是岳齐。身为內阁大臣,分管兵部,军改的事情至今没能启动,岳齐认为是贾璉在暗中破坏。
贾璉奉旨覲见,见礼之后李元赐座。
“先生,朕修宫殿行宫,为何內阁群臣不阻拦朕大兴土木?朕观史书,每每君王欲动土木,臣子皆以劳民伤財为由反对。”
李元倒是不带遮掩的直接提问,贾璉听了心里暗暗发笑,看来李元心里还是有数的。
贾璉笑道:“陛下只要不徵发徭役,微臣便没有反对的理由。那么请问陛下,需要徵发徭役么?”
李元立刻明白了,这些年研发厅也好,铁路局也罢,做了那么多大工程,都是採取僱佣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不会伤及民力。
徵发徭役也不是说让百姓自带乾粮,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过程中基层官员上下其手的弊端。
相比之下,採取僱佣包工的策略,民间商人出面接工程后,自行组织工程队干活,官府只需检查工程质量,约束商贾善待工人即可。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不要拖欠工程款,否则还不如发徭役呢。承辉帝时期,法律上没有禁止徭役,事实上朝廷大工程已经不再徵发徭役了。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基层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兴修水利一类的工程,採取何种形式。
这些年也一直在爭论不休,但总体上县一级的水利工程作为官员的考核標准之一后,各县一直存在冬季农閒时期徵发徭役的举动。不是官府不想僱佣,实在是没那么多钱。由此又衍生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每年的税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问题。
承辉帝时期,中央拿走了各省税收的大头,约占七成。税收进了户部帐户还好点,每年都要大量的支出,但是进了內帑,支出的不多。
尤其是李元登基后,更是基本没有大动內帑了。
贾璉一句反问,李元瞬间脑海里想起了一大堆事情,並且串联了起来。从朝廷每年的支出看,南方確实多缴税了,分配时补贴了北方。
原来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真就是牵一髮动全身。这就是全国一盘棋啊。
“朕观內帑存款颇多,故而想有所作为。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为君者一言一行,影响深远。是要给天下臣子做表率的。昔日先生教朕,钱放著不动就是死物,朕想请教先生,如何內帑的钱才算有所作为?”
李元颇有感触,说了一番心里话。
“回陛下,翻新宫殿以及行宫,在臣看来只要方法得当,避免劳民伤財,把钱出去就算有所作为了。如果陛下能在內帑的时候,不单单是钱,还能带动其他產业,则是大有作为。”贾璉笑眯眯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李元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问:“先生细说。”
“先帝之时重修京城各处道路,改善了道路以及排水系统。如今陛下欲以內帑而有所作为,可秉承此道。”贾璉不动声色的继续解释,李元没有说话,显得很专注的听著。
贾璉顺势继续:“先帝时期修內城,陛下可以从外城著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核心思想为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以北城为例子,百姓所住多为私自搭建的棚户,陛下完全可以出手改造。只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城北百姓的利益的同时,还能收回成本。否则好好的改造工程,就会变成基层官员中饱私囊,残民害民的工程。”
李元听了不禁好奇:“拆迁改造棚户区还能收回成本么?”
贾璉笑道:“只要运作的好,自然是可以的。”
如何搞拆迁,搞工程,多年基层官员生涯给贾璉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一类工程,往往也是最麻烦的。
如果是外朝出面来搞,难度会更大。现在贾璉借著李元的手来搞,无疑难度会大大的下降。
“首先要发动舆论,这是陛下出內帑搞的惠民工程。让所有百姓都明白这一点后,后续才好拆迁。工程不要求大求快,一点一点的来。百姓的住房,多为一层的平房,拆迁之后重修的房子,可以修高层,按拆迁面积让百姓回迁,可以多出来一些建筑面积,用於商业建筑和住房的建造。临街商铺可以对外出租,多出来的住房可以出售。如此,回本是问题不大的。想要顺利的达成改造,初期的工程一定要做好,让百姓看到好处。如果有刁民不配合,朝廷也不能手软,要坚决处置。”
最后一句,无疑是时代特色了。贾璉秉承著能讲理就讲理,面对不讲理的非要多吃多占的刁民,坚决打击。
怎么说呢,这个时代的官府性质就不一样,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惠及大多数人,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官府的铁拳。
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中国人,还真是要感谢意林之类的刊物。他们靠幻想描绘的理想国,儘管是所有都能实现,但政府已经尽力做到了。
再说一句不好听的,文明这个东西,真的就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
没有发达的经济,很多东西就是空中楼阁。
李元被贾璉的说法打动了,拉著贾璉一番长谈,方方面面都问到了,贾璉也儘量给出了看法。
秘书处的人手都写酸了,才算是结束了这次关於如何钱的会谈。
原则上李元要把內帑的一部分钱出去,如何的有意义,这是李元的要求。
此事李元最大的私心,就是想通过钱,在京城百姓的心里谋一个万民称颂的好民生,这不比钱修宫殿要强的多么?
当然了,宫殿和行宫还是要修的,贾璉认为关係到国家的脸面。
此事在下次內阁会议上被李元拿出来说时,內阁大臣们都惊呆了,唯独贾璉面不改色。
皇帝钱改造棚户区,改善民生的举动,在內阁大臣们看来,简直是一件无法想像的事情。
所有人都认定,一定是贾璉攛掇的,但这真的是好事啊。无论如何,皇帝和朝廷都能落一个好名声。
乾正四年三月,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便是皇帝李元发起的植树活动。
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光禿禿的歷史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早而有之了。所以,某些小说里京城百姓进山打猎的说法就是个笑话。
各位看官可以去找一些清朝的图片看看,长城周边的山头,全是光禿禿的。
京郊周边的各县都有植树任务,每年朝廷都要派人来查,確保整个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都要重新长满绿树。
植树的事情贾璉一直在做,並且做了十几年了。钱自然是没少的,树林也是贾家的。
李元发起植树运动后,重新绿化的山头,自然是归官方的。
这肯定是一项好政策,內阁以及朝臣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为此还给全国各县拨了一笔专用的款子,有没有用到实处都是后话了。
周帝国忙於內政,欧洲则打的热火朝天。
贾璉关注的重点不是欧洲,毕竟拿破崙肯定贏,他在意的是俄土战爭。
不同於以往土耳其总是战败的结果,这一次俄土双方打的有来有回。海上无疑是英国和沙俄的天下,航线被封锁的土耳其,在英俄军队登陆作战时,发起了坚决的反击,挫败了英国人控制埃及沿海的企图。
当两军拉开阵势,打堂堂正正的野战时,俄军遭到了土军猛烈炮火的洗礼,进入对射状態时,俄军同样处在下风。
在巴尔干地区,俄军遭到失败后,被迫转入防御,凭藉地形优势,形成僵持。
高加索地区则反了过来,土军遭到失败,进入了防御状態。
双方陷入长期的僵持作战,军费销如同流水一般。
土军的意外之喜来自黑海舰队,从周帝国採购的新锐战舰,凭藉射程优势与沙俄海军的交战中,取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挫败了沙俄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企图。1807年,反法同盟接替,双方停战。
利用停战间隙,双方都明白停战是暂时的,下一次战爭很快就要来到,必须儘快的做好备战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