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一个好的开始

作品:《1994:菜农逆袭

    第351章 一个好的开始
    露天蔬菜延长了生育期。
    大棚蔬菜可能填补往年冬早蔬菜13月的空窗期。
    即使现在还有成本过高等各种的问题,但这可能是一条走得通的路!
    马明正在参加县政府组织的一场会议。
    会议中途休息时,曾去云岭农场视察过的县领导庞宏见到马明,想起最近偶然听到的信息。
    “马明,云岭农场的嫁接苗和大棚蔬菜应该看得到结果了,效果怎么样?”
    会议室里也还有其他未去抽菸上厕所的人,此刻也都侧耳倾听。
    “还不错。”马明回道,感慨消息传得真快,也在斟酌著如何进一步说明。
    “目前嫁接苗的能延长一定的生育期,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產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而大棚蔬菜现在的优势还不明显,但隨著后续气温下降,確实能明显调补空窗期,但效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一二月份的元谋才是最冷的时候,白天最高温能有30几度,但夜间最低温也有少数时候能低至25°c。
    露天番茄和黄瓜等外销冬早蔬菜主力得全军覆没。
    只是大棚蔬菜的投入成本太高,元谋没有几个农民承担得起,想推动相关產业发展,只能由財政大力补助。
    其中的风险让一向激进的马明给了个保守的答覆。
    庞宏点了点头,“重点观察,组织人手写一份报告。”
    “没问题,局里科室一直关注著云岭农场的情况。”
    冬早蔬菜是元谋的支柱性產业之一,產值过亿,涉及到眾多农村地区的脱贫发展,一向都是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如果优质种苗和大棚真能推动產业进一步发展,出台扶持政策也是必然的。
    马明也感受到了態度的转变。
    虽然相比整体来说仍然微不足道,不看好的人依然不看好,政策实施也有不短的过程。
    但车轮在向前,就有走到下一站的希望。
    “菜卖完了,明年再来吧。”
    “新人还在找菜,老鸟已经回家抱著媳妇睡大觉咯~”
    能禹蔬菜批发市场里,往日里热闹的市场依然热闹,只是只见人不见菜。
    很多採购都跑了个寂寞。
    就连不远处成昆铁路元谋站也不见了往日里货运的繁忙。
    这时候外运蔬菜车皮管够。
    但苦於没菜啊!
    然而,有几个採购却想起了曾经见过一次的大棚蔬菜。
    大棚里肯定有菜。
    於是,几个人相继前往云岭农场,也有其他知道一二的也闻讯前来。
    这让云岭农场最近变得很精彩,时不时就会上演一齣好戏。
    “陈总,別躲了,我知道你在房间里,你开下门,我们再坐下来谈谈。”
    “价格都好商量,看在老乡一场,你就卖点菜给我行不行?”
    “你开下门,砰砰砰~”
    陈家志一脸不爽的打开门,“別敲了,烦死了!”
    门外同样也是一个来自四川的收购商李磊,本著来者是客,又是老乡,陈家志便和他客气了一回。
    然后,自来熟的李磊便缠上了他,目的只有一个:买菜!
    “早和你说了,我早就和人签好合同了,优先把菜卖给別人,別个没毁约,该涨价涨价,我怎么好意思卖给你嘛。”
    “哎哟,兄弟,你就匀我一点嘛,匀我一点点不碍事。”李磊笑道,又是递烟,又是点菸。
    这人除了敲门扰人清净外,各方面都很客气,把陈家志弄得实在是没脾气。
    “这样,今天那两哥们也要来,你们自己商量,我就不掺和了。”
    “好,我搞定他们。”
    元旦越来越近了,元谋的冬早蔬菜彻底进入了尾声,只残存了些有特殊地形优势的极个別菜田。
    云岭农场的规模也不大,但在此时就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香饶饶。
    菜农见了后羡慕嫉妒,收购商看了后就都想咬一口。
    而陈家志此前就答应了江辉和向斌,价格隨行就市,就把菜优先卖给他俩。
    如今,也到了他履行约定的时候。
    陈家志打算长期发展,做长久生意,自然不会短视,等江辉和向斌很上道的提价后,合作就持续了下去。
    50亩大棚一天也就出菜七八千斤,加上露天的番茄和黄瓜还有残余,一天的出菜量勉强维持在一万斤上下。
    这点量江辉和向斌两人都可以比较轻鬆的吃下,再拉个人进来还更麻烦。
    所以价格没问题的前提下,他不想再找第三方进来。
    李磊是意外。
    但能不能说服另两个人也还不一定呢。
    然而,他还真就搞定了另两个人,分一部分菜给他,
    陈家志猜测不同地区的菜价有差异,导致他们有合作的基础,以后还可以互通有无。
    这就和他无关了,他只要赚到属於他的那一份利润就足以。
    又一天。
    陈家志在一个蔬菜大棚里和工人一起练习著蔬菜嫁接。
    蔬菜苗也是纪松专门培育出来给工人嫁接练手用的。
    嫁接需要的劳动力,以及复杂的嫁接和维护技术是当下育苗场的主要限制因素。
    同时也是限制国內蔬菜嫁接扩大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名熟练的嫁接工人培养起来很不容易,在元谋更是如此。
    这边农村的教育水平相比山东等地区更差,在学习和掌握嫁接技术上就更难。
    还能咋办?
    练唄借著露天蔬菜进入尾声,育苗场便筛选了一批年轻、读过书、手巧心细的工人出来专门练习嫁接技术,一求熟练,二求成活率,还是带薪培训。
    陈家志有空时也会和管理人员一起来练习嫁接,现在他一个小时也能嫁接七八十株苗了,算是半个熟练工。
    专注练习了一会儿后,就有妇女开小差了。
    “陈老板,以后我们真有机会坐飞机去国外嫁接蔬菜?”
    “琴妹子嘞,你还真信陈老板的话啊,就嫁接个蔬菜苗,外国人自己还能不会?”
    “陈老板多半是逗我们玩的,我要求不高,也不去想一个月工资上千,能有个六七百块我就满足了。”
    为了提高嫁接工学习的积极性,陈家志想了不少办法。
    其中之一就是画大饼。
    学好了嫁接技术不仅能月收入上千元,未来还有机会坐火车坐飞机到全国各地,乃至出国去给人嫁接。
    虽然还很遥远,但画饼都不敢往大了画,那他还当什么老板?
    效果也是有的,这批工人也愿意静下心来练习嫁接和学习嫁接后的维护技术。
    陈家志笑道:“你们也別老说我骗你们,就聊天这几句话功夫,我都已经嫁接了几株苗,有可能这几株苗的差距,就导致今后你们坐不了飞机,出不了国”
    “陈老板,你不是来练习技术的,分明就是来监督我们的。”
    “就和班主任一样,以后要改口叫你陈老师了。”
    几个妇女嘰嘰喳喳的。
    也就现在没计件算工资,等以后捲起来,连喝口水都得抢时间。
    但也有默默在练习的,对技术工种来说,这都是优质工人。
    练习了两个半小时嫁接后,陈家志出了大棚,活动了下身子。
    “这嫁接也是辛苦活。”
    纪松和他在一起,笑道:“只要能赚钱养家,中国不缺能吃苦的优秀工人。”
    陈家志深以为然,他们这代人~嗯,不提也罢,
    “等有了一批熟练的嫁接工人,你的重心还是要放在砧木资源的筛选和利用上。”
    “0k,老板,你有时间也可以来一起,我感觉有你在,运气会更好一点。”
    “哈哈,好,我也挺感兴趣。”
    今年的工作挺让纪松有成就感,研究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长期不出成果也很正常。
    虽说已经有黄瓜嫁接到黑籽南瓜上的相关研究,但能在元谋成功应用,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成绩。
    何况还有番茄和茄子。
    事实上他认为番茄+水茄,以及茄子+水茄等等组合的潜力也不小。
    只是今年时间有点赶,没能凸显出足够优势。
    再鼓鼓劲,也许明年就成了。
    而且,国內还有足够多的砧木资源等待发掘,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眼前的年轻老板很有雄心。
    他提出了要长期对本国和国外引入的砧木资源进行系统的鑑定、筛选和利用。
    从中筛选可供直接利用的砧木或作为选育优良砧木的原始材料。
    只要公司发展顺利,持续盈利,待遇水涨船高,这碗饭他可以吃很久很久。
    在棚外站了一会儿,夕阳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工人沿著田埂陆续归家,平坝两侧的山峰在光影下若隱若现。
    在元谋呆了两个月,也差不多该回去了。
    “家志,走啊,下班回去了撒,发什么愣。”李明坤也从菜田里走了过来,
    陈家志笑道:“我过俩天就回去了,有什么要给你带的没?”
    “没,白燕都过来了,我还给谁带东西。”李明坤掏出烟,“回去也好,你看你在元谋天天下地,晒得更黑了。”
    陈家志抬手看了下胳膊,“黑就黑唄,不影响我的帅气。”
    “论脸皮厚还得你和老易。”李明坤想了想,沉吟道:“还有时间,再去办公室坐会儿,你也再看下最近的帐目,也算有点成绩了。”
    “几个月时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45万斤黄瓜,33万斤番茄,3万斤茄子,3万斤青椒,一共84万斤菜,约66万销售额。
    与投入相比,这点收入离回本还远著呢。
    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