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公平

作品:《红楼:我是贾璉

    第634章 公平
    周帝国范围內,影响力巨大的縉绅集团有两个,一个是江南縉绅,一个是山西縉绅。
    修铁路不先紧著江南和山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隨著铁路展现出来的巨大且长远的利益后,两地縉绅开始发力,不断的借著朝中的代言人在官场製造舆论。
    类似山西的铁路山西人来修,江南的铁路江南人修之类话题,在京城里一直有炒作。
    奈何铁路局那边根本不买帐,谁来都不好使,一句话给你顶回来,“统一规划”。
    毕定国在大朝会上的举动,龙禁尉查了,內阁大佬们也安排人去查了,明確的证据並没有,模糊的指向倒是明確了。京城的舆论场上,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针对铁路局,甚至是针对整个官营企业体系。
    贾璉在视察铁路学校的时候,李元正在看一份最近的密报,报告的最后还附有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一些数据。
    报告里头加表格,作为一种模式,明显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字的魅力了,当然了,数字也是可以改的,比如非农数据,就很灵活。还有呢,数据也是可以不公布的,孰优孰劣,难以定论。
    李元知道贾璉搞出了很多產业,每年的產值很嚇人,但他还是头一次看如此详细的报表。
    毛纺厂,纺厂,轧钢厂,车辆厂,玻璃厂……,排除军工企业在外,剩下这些企业加起来,一年的產值达到了六千万元。
    看上去產值很高,但是利润却不高,每年加起来也就是六七百万元之间。每个企业每年最大的一笔支出为员工的薪水,如果是有技术职称的员工,薪水之外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等补贴。
    如果把军工企业也算进来的话,研发厅旗下的企业,每年的產值破亿,在册职工二十万,如果加上铁路局,在册职工人数还要加两万。
    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国企”集团了,就这还没把两广的官营企业算进来,否则还要多小十万人。
    “你的意思,有人在串联,针对性的密谋,意在將这些官营企业私有化?”李元看完报告之后,一脸的不可思议。
    胡敏很是严肃的上前道:“回圣人的话,奴才不敢妄言,就目前掌握的种种跡象表明,確实有多股力量在酝酿此事。贾公大殿上打了毕定国之后,这些活动突然停止了。之所以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完全是因为密卫此前並不重视这方面的情况。圣人下旨严查,龙禁尉也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跡,並没有明確指向的证据。”
    李元听著久久不语,好一阵才道:“胡敏啊,你读过史书么?”
    “圣人,您还不了解奴才么,上哪去读史书,要不奴才从今日起开始找点史书来读?”
    李元笑著摆摆手,示意胡敏可以下去了。
    贾璉结束了一天的视察工作后,返回的路上被人拦下了,看一眼来人笑了笑道:“有事?”
    “老爷说了,姑爷不去,我也別回去了。”林府的管家倒是淡定从容的样子,他知道贾璉不会为难他。
    “泰山大人真不识趣,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生拉硬拽呢?好好好,我这就去。”贾璉嘴上嫌弃的说著,下令转道林府。
    这人刚进林府呢,贾敏就出现了,语气哀怨道:“玉儿嫁过去之后,这林府就不受姑爷待见了,难得登门,稀客啊!”
    贾璉倒也不尷尬,笑眯眯的给贾敏见礼道:“老太太总念叨您,表弟也不小了,不用总盯著,姑姑也该常两边走动才是。”
    贾敏身边的林浩然年龄不大,看著却挺老陈的,规规矩矩的上前见礼:“表哥,浩然有礼!”
    贾璉笑著摆摆手:“行了,自家人哪来这么些俗礼。你听我的,別听你爹那一套,小小年纪的装什么大人。书要读,玩也別耽误了。”
    贾敏听了顿时气的抬手来打贾璉,口中道:“你当谁都跟你一样,读书能过目不忘啊?你这弟弟虽然也聪慧,却不及你和玉儿。昔日玉儿读书,那真是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你这弟弟就一点好,能沉下心来死读书。”
    贾璉道:“姑姑不如给浩然弟弟换个环境,不能总读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视野。”
    贾敏道:“京城哪里还有比青云书院更好的地方?你不也是青云书院读书的么?”
    贾璉歪歪嘴道:“这话您去跟李如水说去,问问他,我是怎么从书院出来的。”
    正聊著呢,林如海归来了,看见贾璉时表情有点僵硬,点点头道:“书房说话!”
    少了黛玉在场,翁婿二人一起聊天时,真就少了润滑剂,很容易因为理念不合干起来。
    今天也不例外,林如海的开场白就很不客气。
    “毕定国的事情,你应该有所耳闻吧?不是我说你,已经是工部尚书了,马上就要入阁的人,为何还把把持著那么一些官营企业,经营的如铜墙铁壁,风雨不透的,这得多招人恨?”
    贾璉听了这话,笑容立刻就没了,冷冷的看著对面道:“这是替谁传话呢?想插手官营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今来头真是越发的大了,內阁首辅都亲自出马当说客。”
    林如海被噎著了,盯著贾璉看了好一会,这才缓缓道:“桑弘扬为汉家天下殫精竭虑,辛苦操劳了一生,最终也没落个好下场。”
    贾璉毫不客气的懟回去:“怎么,林相这是要主持召开一场大周朝的盐铁会议不成?好啊,我倒要看看,谁敢当这个出头鸟!”
    “你……!”林如海没想到,贾璉如此的不给面子,直接就顶回来了。
    贾璉继续道:“別以为我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都是哪些人在搞事情。天下士绅都坏,江南山西两地的縉绅为最。也不看看京城到底是谁的地盘,若非早有察觉,我能及时的打断那廝在大朝会上的破坏潜规则的弹劾?不怕告诉您实话,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要找他们算算这笔帐。您最好作壁上观,別掺和进来,免得玉儿难做人。”
    林如海瞬间就坐直了身子,不轻不重的一番话,令他生出毛骨悚然之感。
    “你要怎地?”下意识的林如海发问。
    贾璉笑了笑:“怎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姑丈不如回去查查吏部的名册,看看这些年吏部文选司到底都照顾了哪些人。”
    林如海顿时一惊,他特意分管吏部,偏偏这次跳出来的毕定国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吏部出了问题,他註定要受牵连。
    查来查去,居然是灯下黑么?
    林如海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呆呆的坐著,久久不语。
    贾璉也不催他,等林如海总算是眼睛里有了神采,这才淡淡道:“吏部的问题,如果是姑丈发现並处置的,问题还不算大。如果是別人捅出来的,明年姑丈任期可就到了,还能不能按照惯例再做一任,那就真不好说了。”
    林如海努力的压制內心的翻腾,冷厉的看了贾璉一眼道:“你莫乱来,我自有主张!”
    贾璉起身道:“姑父如不能令我满意,那就准备辞去相位吧。贾某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就是给姑父留点时间查清楚。”
    “恩科在即,不要横生枝节。”林如海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希望能再拖延一阵。
    贾璉无语的看著林如海,转身抱手:“告退!”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不欢而散,明明是翁婿关係,不知何时起,两人之间很难谈到一起了。
    林如海也很不理解,明明贾璉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微微抬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对於贾璉个人而言,並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还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源。可他就是偏要拧著干。
    贾敏急匆匆的追出来时,贾璉已经走远了,气急败坏的贾敏问林如海:“自家人怎么闹成这样?我这晚饭都做好了,人却被气走了。”
    林如海嘆息一声:“兹事体大,我也很为难!”
    贾敏冷笑道:“得不到好处就要毁人,这是哪家的道理?你要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下一任,凭啥让女婿加侄子受委屈,你这首辅当的也真憋屈。”
    林如海吃了贾敏一顿挖苦,气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等他在书房里真的觉得饿了,出门才知道,贾敏带著儿子,招呼都没打一个就回娘家了。
    贾璉这边是真没想到,人到家筷子刚拿上,贾敏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回了娘家。
    赶紧的放下筷子,带著王熙凤和黛玉出迎。
    这事情是个人都看出来不对劲,只不过没人打破气氛。
    贾敏那边表示临时起意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隨后便打发了眾人。
    黛玉悄悄的对贾璉道:“你和凤姐姐回去,我留下。”
    贾璉也没说话,带著王熙凤回来。路上王熙凤还好奇的问:“爷,姑奶奶这是怎么了?”
    贾璉淡淡道:“別人家的事情少打听。”
    听到別人家这个说法,王熙凤顿时窃喜,跟著贾璉一起回去。
    没一会贾政登门,贾璉出迎,叔侄二人在书房里坐下后,贾政低声道:“如海的心思,无非是平稳过渡到下一任。三天后就是恩科,你若不肯罢休,他怕事情闹大了,难以收场。”
    大殿上贾政那一脚,贾璉嘴上啥也不说,心里也並不感激他。事態没有扩大,主要的得利者是皇帝和內阁。
    贾璉平静的看著贾政道:“二叔,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贾政听了嘆息一声:“好吧!就这样吧。”
    说完贾政也走了,没有再纠缠下去。
    次日跟往常也没啥区別,眼看这一天要平静的过去了,通政司这边正准备下班呢,来了几个督察院的御史。
    御史们放下奏本就走了,通政司使这边心头一惊,正要看奏本呢,又来了三五个御史,同样是丟下奏本就走。
    完蛋,今天这班是难下了。
    內阁这边也准备下班了,一切看著都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隨著通政司这边送来十几份奏摺后,內阁想不加班都不行了。
    新送来十几份奏摺,攻击的目標都是吏部。重点就是文选司郎中毕定国,其次就是吏部两位侍郎和尚书。
    弹劾的罪名也很明確,就是结党,吏部的山西官员和江南官员结党,把持了官员选派的权利。
    首要罪名就是御前秘书处的人员选送,预备名单里十个人,四个山西人,四个江南人,然后才是其他。
    次要罪名是最近三年,在官员选派时,吏部重点照顾了江南和山西官员,两地官员分配的地方,都是一些较为富庶的所在。
    还有一个罪名是奔著林如海来的,吏部官员,过半数为江南和山西籍贯,请林相解释一下。
    最后总结如下,试问这吏部到底是朝廷的吏部,还是山西和江南两省的吏部。
    这些弹劾的奏摺,並没有虚空製造罪名,就是单纯的摆事实,然后提问题。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平时没人说呢,也就不算一个事情。一旦被人拿出来,用放大镜观察了,那就不是小事了。
    要知道,明朝是有南北榜的,周帝国也继承了下来。
    在这个讲究公平的国家,经济资源註定不公平,教育资源天生就註定了不公平,所以才要在科举的时候讲公平。
    为了公平,各省的举人都是有定额的,儘量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
    即便如此,朝廷內部一些偏远省份的进士还是少数。
    少数倒是能勉强接受,在官员选派分配的问题上,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那就不要怪人家抓住搞事情了。
    这些奏摺,內阁诸公看完了大汗淋漓,根本就不敢截留,全部呈送御前。
    李元这边接到奏摺也很重视,时间很认真的全部看完后,问胡敏:“內阁那边还没下值么?”
    胡敏答道:“李、岳、潘三位阁臣下值了,林、方二相作为相关方,还在等圣人回復。”
    李元想了想:“给两位阁老赐宴,告诉他们,凡事大不过吃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