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御用喉舌
作品:《大导演从80末开始》 第88章 御用喉舌
“老师!”
赵坤这时才有机会跟郑老师打招呼。
“好小子,不错!”
郑老师满脸欣慰地跟他握手,刻意压低声音道:“你还不知道吧,你和老谢获奖的事儿都上了新闻联播了。”
嘘!
赵坤嚇了一跳,脱口而出道:“真的?”
话一出口,他就知道不妥,这种事郑老师怎么可能开玩笑呢,连忙找补道:“不是,
这事怎么能上新闻联播呢?”
郑老师神情一肃道:“你们获奖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就不能上新闻联播?”
说著,指了指上面,再次压低声音道:“你们获奖的事领导非常关心。”
赵坤闻听,顿时一惊,能上新闻联播肯定不是一般的领导这么简单。学校、中影、电影局这种级別的领导还不够格,。
如果再往上,部里?还是说海里?
这么大吗?
赵坤当然希望越大越好,同时也暗自窃喜,很简单,只要有领导关注,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那厂標还有我留校的事儿呢”他小声跟郑老师道。
“没问题,今天上午已经过会了。”
郑老师眼中含著笑,真心为自己的学生高兴,拍拍他的胳膊道:“具体的,沈院长会找你谈的。”
“嗯嗯嗯!”
赵坤连连点头,心里终於踏实了。
当然也不能忘了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替自己操心操肺的高——呢,郑老师。
赵坤不能做替老师分忧的祁厅长,只能化身许忠义,一脸諂媚道:“老师,您就是我的恩师啊!”
“马屁就別拍了,好好干!”
正当赵坤和郑老师在聊天,等待装垫儿台的採访时,一个短髮、长腿、大眼的妹子挤进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一下,我是《京城晚报》的记者。赵坤导演,能採访一下您吗?”
赵坤瞅了一眼那妹子,年纪不大,长相一般,但那双大眼晴却透著灵动,一看就是那种挺精明能干的人。
“你是《京城晚报》的?”
“对,这是我的记者证。”
大眼妹子递上了自己的证件。
有別於以前象徵著gm的大红色,89版的记者证是一个深蓝色的派司,封面上简简单单,就两行中英文“记者证”的字样。
翻开了里面是记者的照片,工作单位,姓名,性別,以及出生年月,上面盖著所在媒体的钢印。
照片是大眼妹子本人,工作单位:京城晚报,姓名:黄大发?
一个女孩子哪有取这种名字的?
倒是和赵坤上辈子认识的某经纪公司一个胖胖的公关妹子的外號一样,也叫什么大发。后来听说那胖妹子改行做自媒体,整天靠贩卖明星八卦和小道消息吸引流量带货。
许是觉察到赵坤异样的眼光,黄大发却没有丝毫尷尬,带著很有亲和力的笑容,爽朗道:“爹妈给取的名,到了京城朋友们都叫我面的。”
面的?
大发,还黄色,可不是面的嘛!
本来初次见面,一句自嘲的玩笑话,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倒是赵坤为自己刚才失礼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便和顏悦色道:“你有什么想问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您的短片《黑洞》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金熊奖,却並不清楚《黑洞》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您能简单描述一下么?”
赵坤听到这个问题,眼中闪过一道讚赏之色,这才是採访正確的打开方式。那种一上来就问什么你获奖的心情,有什么跟全国人民说的,这种既不专业又居高临下的提问,简直low爆了。
“《黑洞》讲的是一个——”
赵坤刚准备回答,就被人打断。
“赵坤导演,我们是装垫儿台的,採访一下您。”
一个话筒从旁边过来。
原来那位装垫儿台的出镜女记者採访完谢飞老师和姜闻之后,终於轮到赵坤了。
被人打断是很不礼貌的,赵坤很不爽,正欲开口,就见黄大发拦在自己身前,毫不示弱道:“不好意思,赵坤导演正在接受我们《京城晚报》的採访,请您稍等一下。”
《京城晚报》隶属京城真理部,不但是京城地区销量最大的报纸,同时还是正局级的事业单位。
正是基於这一点,黄大发在面对央视时,才会底气十足。
那位央视的出镜女记者显然很意外,虽然她刚才面对谢飞老师时不敢声装可怜,但此时却並不认怂。
开玩笑,我可是装垫儿台,我是部,你是局,中间差了两级呢,怎么可能退让。
於是她直接就无视了黄大发,直接向赵坤提问道:“祝贺您获得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金熊奖,作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导演,请问您此刻的心情如何?”
说实话,这一刻赵坤真的想捂脸,因为这让他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您幸福吗?』的採访。
但面对镜头,他还是先朝黄大发歉意地点点头。
黄大发见状,闪过一丝委屈,但还是在出镜女记者得意的目光中,默默地让到一边。
然后就看见原本淡定的赵坤面对镜头时,立刻露出一脸激动之色,道:“我的心情很激动。”
■?.
出镜女记者一愣,许是赵坤的表演太过逼真,只好硬著头继续提问道:“作为一名青年导演,第一部作品就获得这么大的荣誉,请问您有什么可以跟全国的观眾分享的?”
总算是做了一些功课,知道这是赵坤的第一部作品。
“呢,可能是运气吧,当然也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说到分享,我觉得还是勤奋吧,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但勤奋总是会有回报的”
赵坤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无非就是灌鸡汤,这点他最拿手了,听的那位出镜女记者不住地点头。
最后总结陈词时,赵坤还不忘埋下一个伏笔道:“这个奖对於我和我团队中的年轻的朋友们意味著未来我们有可能拍更好的中国电影。”
也许那位漂亮的出镜女记者没有听出赵坤的弦外之音,但站在旁边的黄大发却明显眼晴一亮。
整个採访过程赵坤表现的非常到位,该激动时激动,该谦虚时谦虚。採访结束后,又热情且很有礼貌地跟出镜女记者和摄像大哥分別握手致意。
现实就是这样,在强大面前,不管喜欢还是厌恶,保持低调,表面顺从,至少能让你立於不败之地。
千万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忘乎所以,你就算再牛逼,总会有比你更牛逼的存在。
结束採访之后,时间来不及了,央视採访本就是个小插曲,主要是接机啊。郑老师和谢飞老师、姜闻等一行人已经陆续往外走了。
赵坤只能抱歉道:“黄记者,不好意思,今天不巧————
说到一半,看到满是失望神情的黄大发,他稍一沉吟道:“这样,如果你方便的话,
能不能给我一个联繫方式。这次我大概能在京城待两天,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聊一聊。”
他话音刚落,就看见黄大发已经从包里拿出一张,並双手递上:“赵导,我特別想跟您好好聊一聊。”
明摆著,这是赵坤给她一个专访的机会,而且人家说的清清楚楚,就在京城待两天,
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独家啊!
只要赵坤一走,至少京城的媒体没办法再採访到他了。
说起来赵坤对黄大发的印象很好,从对自己名字的自嘲,到硬刚装垫儿的记者,至少说明她是一个內心强大且不怕事儿的人,或者说有野心,很执著。
赵坤上辈子就是从竞爭惨烈的娱乐圈搏杀出来的,从来不认为有野心是不好的事,相反一个人想要成功,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野心。
作为过来人,赵坤深知媒体的重要性。
他现在所处的圈子叫文艺圈,可能过不了几年就会演变为演艺圈,再往后就彻底沦为娱乐圈。
媒体其实也一样,现在是电视和纸媒的时代,再过十几二十年就是网际网路时代,最后变成自媒体时代。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两个圈子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赵坤想在这个圈子里走得远,走得稳,势必需要一个能够替自己发声的媒介,比如网际网路时代的水军,自媒体的营销號。
而在当下的电视和纸媒时代,则需要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替你发声,具体到人就是记者。
遥想当年从靚仔青开始,许某、姚某,到最后的陈某,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叫於佳佳的或南都系,或《北青报》的御用喉舌。
如今这个背靠《京城晚报》的黄大发,在赵坤眼里显然具备了“御用喉舌”的资格和潜质。